4. 企業文化沒跟上。
初期文化設定太感性,幾乎是由著我的性子來,沒根據實際服務的需求制定。所以放權后的監督,很長時間以來只能靠“人治”。哪怕定好 KPI,文化和制度跟不上,“法治”就不見效果。這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上半年重新定了企業文化,團隊到現在還沒完全適應。
5. 優柔寡斷,調整太慢。
按說我不是這樣的人,但反思一下,兩年間常犯這個錯。該辭的人沒辭掉,一拖就半年;該去掉的業務不敢去,耗費團隊戰力;該花的錢不敢花……往往是發現了問題,不敢確定,延后幾個月才解決,所以一路付出代價。也是患得患失的毛病。
6. 時間分配。
花了太多時間在一線業務上。很多時候不自覺就是個打工心態,沖在一線要去做事,而且很有成就感。現在反思,真是浪費很多時間,業務是做好了,口碑也有,但以后怎么辦?區域性的CYE傳統行業,創始人的時間都在業務上,業務反而無法往外擴張。時間分配的問題,也導致團隊消耗大,疲于應付,很多時候,連培訓的時間都沒。
7. 忽視營銷。
做產品出身的人,骨子里帶點看不起市場部的意思。好產品自己是會說話,可不能只有產品自己在說話。一個沒包裝、沒營銷、沒品牌設計、不會講故事的產品,就算賣得好,也賣不出好價錢。
看看做對的事。
1. Justdoit。有了想法,先做,再調整。這是互聯網的思路:alwaysBeta。我們上線的產品 100% 都不完美,但追求完美不是要等到完美了才上線,而是上線了之后不斷迭代。
2. 踏實。傳統行業更需要踏實。踏實做好產品,踏實做好一家店,把模式摸清楚,產品原型都很清晰。一句話,把底子做實。這點我很感謝我的第一個老板,產品導向不是一句空話,這是長期發展的基石。
3. 用戶第一。踏實是態度問題,用戶第一則是具體服務的方式。“剩者為王”的趨勢下,能剩下來的都是用戶體驗好的。
4. 敢試錯,保持 open 的心態。新戰略規劃下,主營業務的方向已經和創辦公司時不一樣了。這證明我最早的那個 idea 有問題,也證明兩年的摸索有價值。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這似乎是一條規律。IBM 最早是賣磅秤的,蘋果當年也只賣電腦。基于不斷試錯和摸索的轉型,似乎是必經之路。
5. 互聯網思路。互聯網的思維模式很有特點,包括思考問題的方式、處事方式,以及商業模式。這次的新戰略就是這個方向,讓兩年間的摸索突然價值大增。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改造,將是大趨勢,而這種改造絕不只是信息化這么簡單,甚至都不止是運用互聯網工具,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思維模式和商業模式對傳統行業的改造。
自己小結一下,發現正應了托爾斯泰的一句開場白:“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做對的事,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正確的廢話”,做錯的事卻是各有各的錯法。活過兩年,但沒掙到錢,更遠沒有實現當初創業所要實現的理想。就創業而言,我對自己還很不滿意。
這個時代是一場不知什么時候會停的雨,大雨里泥沙俱下。沒爹可拼的人,就像沒有傘的過客。而我們沒爹可拼還要創業的人,不過是想趕在雨停前跑到更高的山頂,去看看美麗的彩虹。
今天清算完,要和新合伙人碰頭,新戰略已敲定,這算是一個新的開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