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緊接著分歧出現。
首先是模式上。吳幽希望做一個休閑食品的電商品牌,然后進駐天貓等電商品牌做分銷,因為他覺得目前的投資做垂直電商遠遠不夠。但李天并不同意,他堅持要做垂直B2C,并且認為沒必要進天貓,“我們要做食品中的凡客”。
這樣一個分歧的解決結果是,資金改為由李天全額投資,吳幽僅僅是技術入股,最終這個“好吃樂”休閑食品品牌還是以獨立B2C模式運行。
第二個分歧則是引入資金的問題。
“好吃樂”2012年初上線后,投放了一些廣告位進行推廣,另外在網站設計上采用具有沖擊力的圖片模式,吸引了不少用戶,銷售最高峰的2012年4月,每天都能夠有200-300單左右。
不錯的開局吸引了VC的目光,一些蘇州創投開始主動約談,但都被李天終止。“在李天的觀念里,認為我們做的挺好的,為什么要讓其他人進來分享利益,這還是因為傳統觀點很深。”吳幽回憶說,后來他們達成共識:就用200萬元砸,砸成什么樣是什么樣。
困難
雖然前幾個月銷售額還不錯,但運營“好吃樂”讓吳幽感到越來越吃力。
第一是新用戶的獲取。高峰時期每天200-300單的銷售額,推動力完全來自于廣告聯盟的投放,當廣告投放停止后,用戶量增加就會急劇放緩,每天訂單量也不斷下降。但是平均100元甚至越來越高獲取一個新用戶的成本,讓吳幽感覺到吃不消。
他算了一筆賬:一個月網站倉儲、物流及人力各項開支大概是7萬元,但市場推廣費用就超過5萬元,占比超過整體開支的40%。
第二是原創品牌供應鏈要求太高。當時給“好吃樂”供貨的,最大的工廠規模3000多人,最小的就是家庭式的小作坊,供應鏈的標準很難統一。當時“好吃樂”設計了統一的食品包裝袋,需要先送到各個工廠、包裝好以后再進入在蘇州租用的500平米倉庫,中間環節非常多,對于一個特別小的公司來說節奏很難跟上【創業網Cye.com.cn】。
第三是食品安全問題。去年四月,上海“來伊份”休閑食品質量連續被曝光不合格,也給“好吃樂”帶來了負面影響,尤其相關部門要求“好吃樂”出具很多證明,過程非常麻煩,讓吳幽頭疼不已,并且開始加強食品安全方面的考慮。
而最大的困難,依然是運營過程中與作為投資人李天的意見分歧。
在吳幽看來,“好吃樂”運營初期有很多數據還是不錯的,比如客單價能夠達到150元,高于同行的90-120元,顧客對于食品的評價很好,退貨率幾乎等于零。他還是希望能夠以品牌為主,進駐多個電商平臺分銷,這樣可以節省大量市場、技術等費用和中間環節。
盡管吳幽多次向李天提出上述理念,但李天一直不同意。與此同時,李天依然以傳統的思路看待互聯網。“我們考慮過微博營銷,甚至給李天注冊微博讓他體驗,但他覺得微博不靠譜。我還計劃過帶他去見北京做互聯網的朋友,但他都不愿意去。”吳幽說。
即使很謹慎的花錢,200萬元最終也在網站上線10個月后燒完,這個時候累計的銷售額差不多也是200萬元。吳幽認為用垂直B2C的思路再做下去實在沒有什么前途,于是提出來停止網站運營。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