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不熟的公益游戲
9月9日,教師節前一天的座談會上,溫總理還說,他非常贊同教育資金的來源多樣化,企業家身上要流著道德的血液,實際上,企業的收益回報社會最好的方式就是投入教育。
陳孝大頗為總理這番話叫好,因為只要企業家舉辦民辦學校,“他的身份就是一個慈善家”,國家不承認民辦教育投資者對民辦學校擁有產權,“投資民辦學校,資產增值了不可以變現,虧了那就倒霉,學校關門了,只能拿回去自己投入的那一部分,最好的情況是拿回自己的本金,利息想都不要想。”
也就是說,民辦學校的最終方向是一個非營利性機構,這是一場公益游戲,只不過現在還處在政策探索期,比如2003年出臺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就允許民辦學校投資者拿“合理回報”,用經濟回報“促進”企業家辦教育。是有投資者以合理回報的名義從學校里把錢拿出去,但陳孝大提醒說,“這是違法犯罪了啊,合理回報誰給你評估的,真的從辦學結余里拿走的嗎?”事實上,絕大多數民辦學校沒有結余,“小心以后被抓尾巴”。
陳孝大在辦學章程里明確寫明,不要“合理回報”,不只是為了免交33%的企業所得稅,關鍵是他看清楚了民辦學校的公益屬性,“我也發覺,很多企業家辦民辦學校,到后來也明白了,他占有這個學校的資產與否不重要,而是有使用權,實現他的教育理想,倒不是說,他要從里面賺錢,吃多少,穿多少。”
陳孝大開玩笑說,現在他身上也流淌著道德的血液,擁有慈善家的屬性了。教育家辦學成功,他在國內實屬罕見,“這是一個奇跡”。因為教育家大多沒錢興教辦學,好在他身后有夫人支持,他辦學的數百萬投資都是夫人90年代投資房產所得。目前政策只允許“大款辦教育,而且大款必須在決定投資那一剎那變成慈善家”,顯然,這不是一個健康的辦學環境。
學校應是教育家施展教育理想和抱負的舞臺,陳孝大建議,各省市協調銀行和教育廳共同組建專門的民辦教育擔保公司,讓孔子和陶行知在今天也能夠辦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