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校的“非標”功能
既然公辦、民辦政府都要投錢,那辦民辦有何益?
在上海,一個挑戰性的問題已經擺在教育行政主管們的面前,特別是公辦教育資源出現局部過剩的今天,有人便提出通過“規范管理”,逐步控制和減少民辦學校的數量。如此言論,被一些受訪者認為,是把上海民辦教育推向萬丈深淵。
如果僅從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利益出發,確實“害怕政府對民辦學校失控,特別是民辦學校發展規模越來越大,檔次越來越高的時候,這種心理不平衡表現得更加明顯”,當部門利益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們顯然沒有支持民辦教育發展的動力,“財政不足時歡迎你,財政富裕了就踢開你”。
對此,上海市政協委員、市教科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胡衛在今年上海市政協會議上作大會發言,嚴肅駁斥說,近代上海素有“教育萬國博覽館”之美稱,當時國內外各種教育流派紛呈,不同的教育模式在上海都有生存發展的空間。多元化、國際化教育成為海派文化的重要標志。發展民辦教育不是政府公共財政投入不足和教育資源不夠的“拾遺補缺”,而是滿足人們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實現有質量的教育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