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民辦學校老師工資比公辦學校高,以好老師吸引生源,現在做不到了。”為什么?陳孝大舉了兩個數字,2007年嘉定區公辦初中平均每個學生的一年支出教育經費1.4萬元,但嘉定區所有民辦學校一年收費是1萬元,這是物價局的規定,民辦學校沒有定價權。再有,一個公辦高中生均費用是1.8萬,但陳孝大們被核定的收費標準是1.1萬。“我的校舍是貸款蓋的,還要還貸,這怎么跟公辦學校公平競爭?”
當時,嘉定區政協主席周關東就坐在陳孝大旁邊,當即決定,讓陳孝大第二天作大會發言。大會發言,陳孝大把成本攤開一說,“大家都懂”,但他馬上聽到一種反應,為什么民辦企業能做到低成本運行,民辦學校就不能?陳孝大解釋說,辦學成本中80%是工資成本,20%是公用經費,假如遠東學校不打電話不用空調等等把這筆錢省下來,以初中為例,即全部一萬元收入拿來發工資,仍落后于公辦初中工資水平11200元(14000×80%)。
“我們的會計是教育局委派的,他第一次查賬后都不敢相信,說這里已經節約得不能再節約了。”陳孝大一直在節流,但節衣縮食不能從根本上壓縮成本。保持民辦學校競爭力的核心措施是提供高薪,配備優秀師資,這是硬支出。民營企業雇傭低廉勞動力,造就了中國經濟奇跡,“假如可以雇農民工,那我的辦學成本立馬降低數倍,恰恰相反,我購買的是知識型人才,這是最昂貴的人力成本。”
早在2003年《民辦教育促進法》頒布之際,陳孝大就意識到,隨著地方政府逐年將新增財政收入15%用于教育,而這些錢基本上流向公辦學校,民辦學校這場危機必將到來,那時他便去嘉定區教育局“公關”,尋求公共財政支持。嘉定于是成為上海第一個資助民辦學校的區縣政府,但做得小心翼翼,資助標準亦如涓涓細流,生均只有600元左右。這反映了公共財政購買民辦教育服務在社會上尚未形成共識,可是遠東學校的財務危機卻已迫在眉睫,無奈之下,陳孝大向嘉定區物價局申請漲學費,但被拒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