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用世界7%的土地養活世界上1/5的人口,被視為一個令人驚嘆的奇跡。現在,中國正在轟轟烈烈開展的新農村建設,有可能創造另一個更偉大的奇跡:讓8億農民富裕起來。
這很可能是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以來的一個最重要的挑戰。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
在一些專家看來,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重要的轉變信號。改革開放近30年來,中國的經濟轉型基本上是沿著有利于經濟效率的軌跡向前推進,發展到現階段更加強調社會公平。“允許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確定的這個大思路,如今已經進入第二階段。
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5年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化的受益者,并正在成為推動全球化的新的投資者。但在這個大背景下,“三農”問題日益突出。入世后,食品進口的增加對中國農產品(16.95,1.54,9.99%)構成了強大的競爭壓力。分散經營的中國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政府補貼”的國外對手相比,是一種很不對稱的競爭關系。
在經濟學家看來,“三農”問題源于“4個比重”持續下降:農業部門產值占GDP的比重明顯下降,農業勞動生產率與全國平均勞動生產率的比值下降,農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不斷下降,農民的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