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財富》 雜志第一次以簡體中文出版,15年來,作為一本商業雜志,我們有幸成為中國這個巨變時代的見證者和記錄者。值此創刊15周年之際,本刊編輯部對過去15年來對中國商業進程有著深刻影響的人物進行了盤點,回顧了15年間在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的新生事物,這些人和事勾勒出了這個時代的背影。同時,我們還邀請專家學者就中國外商直接投資和中國企業管理變革撰寫文章,蓋洛普咨詢還特地為本刊提供過去15年來針對中國消費者的調查數據。希望這一切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過去,也幫助我們更好地展望未來。
1.柳傳志
聯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67歲
柳傳志是中國第一代企業家中的標桿性人物,1984年創立聯想集團,并將之打造成世界最大的品牌電腦廠商之一,成為中國大陸最早進入《財富》世界500強的純市場化企業。“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是柳傳志認可的“管理三要素”,“拐大彎”的思維模式也使得他成功化解了公司產權改革中的種種風險。不到60歲,他便選定了自己在聯想集團的接班人,這也使得他有精力將聯想集團的母公司聯想控股打造成一家杰出的控股公司,旗下涵蓋了消費電子、IT服務、風險投資、房地產和私人股權投資等業務。同時,正因為較早地啟用年輕人楊元慶,在后者的主導下并購IBM PC業務,使得聯想集團成為在中國誕生的極為罕見的國際化公司。最近,談到聯想成功的原因時,柳傳志強調企業要有主人。與此相呼應的是,楊元慶今年大量增持聯想集團的股票,聯想控股整體上市也在計劃之中。后者的產權關系的明晰,再次體現了柳傳志的大智慧。
作者:周展宏
2.張瑞敏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 62歲
過去15年間,張瑞敏領導的海爾集團通過強化產品質量、以顧客需求為導向的創新及堅持不懈地樹立企業品牌,成功以“中國制造”征服全球家電市場,銷售收入突破1,400億元,躋身全球高端家電品牌之列。而最令他人忘塵莫及的成就,是他將西方管理經驗與中國傳統哲學結合的管理思想,成為過去15年間高速發展的中國企業管理者的行動指南。他更是不折不扣的行動派,其市場鏈、SBU(戰略業務單元)、人單合一的管理創新實踐,為其他中國企業激發組織內部管理創新力提供了“參照樣本”。張瑞敏以不斷自我突破、追求卓越的變革精神贏得了“商界教父”的美譽,用自己的行動將敬業和創新文化融入到海爾的文化基因中。他所代表的企業家精神,引導著同時代的中國企業家不斷前行。
3.任正非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 67歲
與柳傳志同齡的任正非44歲才創辦華為,不過,他只用了21年就將華為帶進了《財富》世界500強。雖然迄今為止任正非還從未接受過媒體采訪,但他撰寫的一些文章已在業內廣泛傳播,其經營理念備受業界巨擘的推崇。比如,2000年他撰寫的《華為的冬天》給IT業敲響了警鐘。其實,當時華為的經營業績非常出色。這種居安思危的思維模式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智慧。其他如“狼狽組織計劃”、“壓強原則”等管理理念,也對中國的企業經營者有深刻的影響。與很多依賴低成本崛起的中國企業不同,華為是一家極具創新精神的公司,它將每年10%的收入投資到研發領域,員工近半數都是研發人員。截止目前,華為仍然是一家非上市公司,但它已經比肩思科這樣的科技巨頭,而且有望超越思科成為行業的領頭羊。
4.王石
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60歲
1984年,王石組建了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萬科公司的前身。1991年初,萬科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成為最早上市的一批企業之一。不過,那時公司還是一家多元化的公司,地產、外貿加工、酒店、零售等等,只要賺錢,什么都做。直到1996年[與《財富》(中文版)創刊是同一年],王石才將公司的主業確定為地產。接下來,用了11年時間,萬科成為全球最大的住宅開發公司。當然,這與中國的宏觀環境相關:快速的城市化過程造就了全球最大的住宅消費市場。但是,能從成千上萬家房地產公司中脫穎而出,王石顯然不僅僅是憑借運氣。他為公司確立了一些與同行大相徑庭的經營原則,比如:“不行賄”;“不賺超過25%的利潤”。他建立專業化團隊,并打造了萬科的企業文化(簡單不復雜、規范不權謀、透明不黑箱、責任不放任),更是影響了大量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除了經營企業之外,王石還是位登山愛好者,他是世界上成功征服“7+2”(7 大洲的最高峰加南北極)的最年長者。
5.馬云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47歲
馬云創立的阿里巴巴集團今年才12歲,但馬云已經成為全世界互聯網行業最有聲望的企業家之一。他開創的為中小企業服務的B2B模式盡管一開始并不為投資者看好,但馬云最終證明那些人的看法是錯誤的,他也因此得到了廣大中小企業主(他的客戶)的擁護。隨后,馬云在C2C領域打敗了強大的國際競爭手,近年又進入了B2C領域。迄今為止,在馬云進入的所有上述業務領域,他都是市場的領導者。僅僅用了12年,他就打造了一個目前看來所向無敵的電子商務帝國,并且改變了中國人的交易和購物習慣。盡管今年他的阿里巴巴集團遭遇了一系列挑戰,不過我們還是有理由期待他在下一個12年給我們帶來更多新的商業奇跡。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