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垃圾短信”的各項投入,“響一聲”幾乎是“無本買賣”。工程師趙川說:“與‘垃圾短信’類似,‘響一聲 ’也需要購買硬件設備,比如群呼器,這跟短信的群發器非常相似,但這幾乎是‘響一聲’的惟一投入,因為無論它撥通多少人的電話,均是響一聲就掛,被呼叫者從理論上就不存在接到的可能性,只要對方未接到就不會計費。”不僅如此,如果有“ 魚”上鉤,主動回復,那么等待他們的是事先早已錄制好的廣告彩鈴,這個過程也不會發生任何費用。單從成本上來看,“響一聲”要比“垃圾短信”少得多,所以“響一聲”大有取“垃圾短信”而代之的趨勢。由于二者在“經營范圍”和“經營目的 ”上有著非常大的相似性,因此,有人將“響一聲”稱為“垃圾短信”的變種。
不僅如此,在人們試圖對付“響一聲”時遇到了與對付“垃圾短信”時一樣的難題。眾所周知,不停地給某個人打電話或者發信息,干擾他人的正常生活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但是,問題在于用戶無法了解給自己打電話的那個人是誰。也就是說用戶本身都不知道自己該起訴誰。最為關鍵的是,“響一聲”和“垃圾短信”一樣,頻繁更換電話號碼,很難具體定位。況且,人們正面臨著來自可能上千家“響一聲”經營者的狂轟濫炸,號碼重復率并不高,從法律上來說很難定義為“騷擾”。由此看來,把二者稱作移動網絡中的兩大頑疾一點都不過分。
“響一聲”是否“高額吸費”?
不過,也有人不同意把“垃圾短信”和“響一聲”等同起來。網友“利益鏈”(網名)就是這種觀點的支持者。他在論壇發帖稱:“‘垃圾短信’雖然煩人,但是不會讓用戶蒙受損失,而‘響一聲’有可能讓用戶落入高額電話費的陷阱,從這個角度說,‘垃圾短信’最多構成騷擾,而‘響一聲’則涉嫌詐騙。”該網友所說的情況并不是危言聳聽,事實上社會中針對 “響一聲”是否會“高額吸費”的爭論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據記者了解,“高額吸費”的說法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網上流傳的五級利益鏈,二是北京警方的警情提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