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媒體透露,如果用戶回撥“響一聲”電話,該次呼叫有可能被轉移到國外的聲訊臺,而這種聲訊臺收費極高,每分鐘甚至高達幾十元。同時,這種高額吸費電話已形成五級利益鏈。一級單位就是設在臺灣或美國總部的聲訊臺;二級單位是電信運營商;三級單位是負責出售電話群撥器的企業;四級單位是電話回撥加盟商;五級單位就是廣大普通手機用戶。而五級利益鏈的收入分配方式為:每分鐘可以產生最低50元的話費,一、二級單位共抽取50%,三級單位作為代辦單位抽取2 5%,最后落到四級單位手里還有25%,即12.5元。頗具說服力的五級利益鏈說,讓人們對“響一聲”電話產生了恐懼。由于運營商也是該說法中的受益人,所以輿論的矛頭直指運營商與不法分子狼狽為奸。
作為電信行業監管部門的工業和信息化部很快便介入此事。經過對65個涉嫌吸費號碼進行回撥測試,沒有發現“高額吸費”情況的發生。工業和信息化部清算司負責人于2008年4月16日表示:“高額吸費基本不存在可能性,這是不法分子為推銷所謂群呼設備利用互聯網所做的欺詐性宣傳,公眾應謹防受騙上當。”同時,該負責人還給出了進一步的解釋:“ 無論用戶所撥打的電話呼轉到何地,接通后主叫用戶只需要支付從主叫號碼到所撥打的號碼之間的通信費,而被撥打號碼的用戶則需要支付從被撥打號碼到其設置的呼叫轉移號碼之間的費用。因此對用戶而言,并不需要關心所撥打的號碼呼轉到了哪里,因為用戶只支付從自己號碼到撥打的顯示電話號碼之間的費用。”官方的辟謠,言之鑿鑿,然而民眾并沒有吃下定心丸,因為來自官方的說法不止這一種。
2008年4月17日,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反詐騙專家金警官在接受采訪時說:“工業和信息化部對65個吸費號碼的回撥測試所得出的結論并不科學,‘高額吸費’詐騙確實存在。”金警官說:“今年1月份和2月份,也就是春節前后一段時間里,北京市處在‘吸費’詐騙的高峰期,刑偵總隊接到過多起市民報案。”另據北京警方1月份發出的警情提示,電話吸費詐騙嫌疑人一般選擇在夜間撥打電話,市民回撥后電話就被掛斷,或是忙音,或沒有任何聲音。實際上,回撥的電話不是被轉接到國外,就是被轉接到聲訊臺,從而被收取高額話費。據目前掌握的情況看,后付費電話,機主回撥后,通常要支付 200元左右的話費;充值卡付費,機主已存的話費將全部被“吸”走。一名警察在調查此類案件過程中,就被“吸”走20 0元。此類詐騙報案在2月以后大幅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