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至今,“沒有一次以判決形式作為終了。”該雜志法律顧問浦志強表示。
2009年6月,《財經》雜志社委托律所對5家侵權媒體分別提起訴訟。其中4家為網站。
據《財經》有關人士透露,已有3家侵權媒體與《財經》達成和解賠償協議,同時就侵權行為向《財經》道歉。
這也成為紙媒的一大尷尬。“畢竟是媒體同行,哪怕訴諸法律,最后也以庭外和解或者法院調解為結局。”浦志強說。
而堅持到底者,無一例外要承受耗時漫長,并且獲賠比訴訟請求“少得多”。
“這導致很多報社不情愿打這樣的官司,聽之任之者居多。”上海市文匯新民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富敏榮稱。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21世紀經濟報道狀告世界經理人網站,雖然海淀區法院判決網站敗訴,但是僅僅得到3200元賠償,不足索賠數額的三分之一。
所以,新京報遭遇的訴訟尷尬并非孤例。新京報人士介紹,還有多個地方門戶網站涉嫌侵權,甚至涉及文章數量“也達到數千篇”。此次涉訴的浙江在線亦是浙江官方的門戶網站。
相對于兩年前對“TOM”網的勝利,此次曲折也被新京報內部人士認為,“不排除地方保護主義的嫌疑”。
而浙江在線方面卻認為新京報不近情理,“媒體網站之間交換使用稿件,是大家基本認可的不成文慣例,新京報此舉實在有些不合情理”。
浙江在線辦公室主任吳小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轉載新京報的稿件,“因為它是屬光明日報集團、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黨報集團之間,包括轉載子報的稿件,都一直是默認互換原則”。
所謂的“默認互換原則”也讓眾多地方門戶網站能夠為自己開脫。因為這些地方門戶網站的背景基本屬于“當地黨報集團下轄網站”。
此前,新京報不斷向眾多侵權網站傳真律師函,而這些地方門戶網站的態度最讓新京報難堪——這些地方門戶網站多拒絕給予任何形式賠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