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率造假正在成為個別地方衛視爭奪市場的“捷徑”。本報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獲悉,與制作節目相比,“制作”收視率以其低廉的代價、隱秘且難以查證的造假方式,以及懲戒機制缺失的行業背景,正在成為個別地方衛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力爭上游的“幕后法寶”。
據介紹,目前我國電視收視率最為可靠的統計方法是,在樣本客戶家庭電視機上加裝類似機頂盒的收視測量儀。樣本戶家庭成員在收看電視時,只要在某個頻道停留一定時間長度,機頂盒就會記錄,生成統計數據。
自2008年底全球知名調查機構尼爾森結束在中國市場的收視率調查業務以來,目前全國各電視臺各大城市的所有收視率,基本由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一家出具。
業內人士介紹,“收視率”作為當前全世界電視行業中的“通用貨幣”,由市場普遍認可的一家調查機構提供調查數據,有利于行業標準的統一和管理的規范化。然而,在這種“一家獨大”的前提下,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收視率調查過程中缺乏來自第三方的監督與相應管理懲戒機制,則為收視率造假減少了風險成本,人為操控索福瑞的樣本戶、“改寫”收視率數據的現象已經發生。
以索福瑞在某一線城市為例。據了解,該城市常住人口過千萬,目前約有不到500戶安裝收視測量儀為索福瑞提供測量數據。由于外地衛視在該地區的收視率并不高,當地研究機構認為,一家衛視全天的收視率常態,約在0.2至0.3之間。
但一些專業人士日前在分析收視數據時發現了一些不正常的收視現象。以全國部分收視測量儀城市數據為例,今年全國兩會閉幕后的總理記者見面會,全國所有衛視同時直播,但某沿海地區的省級衛視收視率比其他衛視高1倍以上;玉樹地震哀悼日晚上,由央視新聞頻道制作的節目要求省級衛視轉播,該衛視的收視率也高于央視新聞頻道本身。
相關人員根據測算,有些城市,只要有一戶樣本戶,能成功提交全家全天看某特定衛視的數據,該衛視的數據就能一下子上升到0.3至0.5左右,幾乎翻一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