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寄賣行業鑒定人才匱乏、導致貨品真偽難辨的問題,寺庫則從成立之初就一直在嘗試解決。李日學稱,寺庫很早就設立了自己的鑒定中心,如今Secoo寺庫奢侈品鑒定技術中心擁有國家資深鑒定專家5名,國家鑒定估價師7名,鑒定估價員18名。在寺庫的鑒定團隊里,還進行了奢侈品皮具、腕表、珠寶、藝術品等專業細分。下一步,寺庫可能涉足游艇、私人飛機、跑車等新業務,屆時仍會以專業鑒定估價等團隊做支撐。
不僅如此,寺庫還與對外經貿大學成立奢侈品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培養職業鑒定師。李日學說,不久前,寺庫還從日本的一家同行公司處“挖”過來三位專家,其中兩名是鑒定師,一位負責銷售。
“他們除了給寺庫帶來了鑒定技術上的幫助,還在管理流程上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議。”李日學稱,以前寺庫做鑒定,對于上門寄賣的客人往往由一個評估員從頭到尾服務到底。后來才發現,這樣的工作方式不僅效率低,而且鑒定產品的復核率比例高。
現在寺庫的做法是:對于上門的客人先讓評估助理登記、填協議、進行初步評估,然后評估師進行二次鑒定,高級評估師還要進行三次鑒定。產品入庫以后,由后續評估師還會進行最后的復核。在寺庫體驗店,這樣的鑒定團隊共有四組,每個組3個人,外加三位首席鑒定師。
“對于寺庫來說,現在鑒定技術不是問題,重要的是系統和管理流程的改進。”李日學稱。
今年7月,寺庫獲得了IDG千萬美元的投資,這輪融資將主要用于一線城市的奢侈品交流體驗實體店庫會所建設和網上鑒定系統的打造。李日學稱,下一步將加快實體店體驗中心的擴張步伐,并加重直營比例。
而寺庫北京金寶街店的風格和功能區形式將成為未來寺庫體驗店的樣本店。換言之,未來寺庫的所有體驗店都將設有鑒定大廳、售賣區、售賣服務處三個功能區。在李日學的構想中,顧客來到寺庫的體驗店,可以坐在高檔包房內,喝著咖啡,用ipad看自己心儀的包包,而寺庫店員則會適時送上顧客挑選好的包包。
“奢侈品消費的體驗非常重要。我們時刻告訴自己:不能像賣白菜一樣賣奢侈品。”寺庫首席鑒定師李日美說。
觀察
社交活動助力新消費
從理論上講,作為奢侈品牌的變相經營者,米蘭站成功地開創了一種商業模式。
在“M”型社會結構下,中產階級被認為是消費能力“掉下來”的一群人,但他們對名牌又有著特別的偏好。所以在需求和消費能力不大匹配的情況下,二手奢侈品零售商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的消費需求。
可以預見,這一商業模式在今后的市場上還將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盡管如此,關于二手品牌包的流通,仍然有幾個具體的操作環節存在商榷空間:
整體來看,現在國內二手品牌包零售企業還處于賣產品、拼價格階段,是一種相對粗放的經營方式。而二手奢侈品流通圣地日本,則更多是通過二手產品帶動服務,產品在此承擔的角色只是一個載體。
在日本的二手品牌流通領域,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如今已經形成一個完全的產業體系:包括鑒定服務、售后服務、與客戶的互動和活動、客戶關系維護等等。
對外經貿大學奢侈品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周婷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日本的二手品牌店大多能夠提供良好的客戶服務和體驗,側重客戶關系維護,二手包的交易已經成功被轉換成一種社交消費。
眾所周知,在亞洲人的文化氛圍中,二手往往意味著陳舊和不好。一個人如果出售用過的二手產品,則往往會被認為財務狀況不佳,購買者亦會感覺沒面子。
怎么巧妙地破解這種心理障礙,讓二手包自然而然地為消費者所接受,變成前面提及的一種社交消費,日本企業可謂想了不少辦法。
私人聚會就是方式之一。日本二手品牌零售商大多會在高檔會所舉行一些5人左右范圍的高端小型聚會,邀請有售賣需求的客人參加。每次聚會都會設定一個主題,而換包活動則潛移默化植入了活動當中。
“以社交活動來突破,原本普通的交易變成了一種惺惺相惜的交換和賞鑒,讓買賣變成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而商家不僅順利地完成了交易,還積累了良好的客戶資源。”周婷評價到。
此外,整個行業目前缺乏統一的從業標準和監管準則,這也需要引起警惕。沒有門檻就意味著無序進入,而無序的結果就是整個市場被擾亂、未來被透支。
要知道在日本,大型二手奢侈品流通商和國際奢侈品品牌大多維持相當友好的合作關系,后者甚至還會為前者提供很多產品鑒定方面的服務支持和幫助。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