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家網店低價搶占市場時,曾是國內“最大民營書店”的光合作用書房被曝資金鏈斷裂,北京7家直營店集體關張。在此之前,第三極書局倒閉、風入松停業、單向街搬家似乎都預示著,在網購的沖擊下,民營書店在堅持“品位”的同時難以“糊口”。
巨頭的倒掉與幸存者的苦撐
曾在快節奏的北京市打造“家庭書店”的光合作用書房關閉了。遭到供應商哄搶的大望路店內只剩書架,還有店門上面的黃底黑字“光合作用”的招牌。而在商場內的光合作用書房分店——如莊勝崇光店、新光天地店和銀座店,甚至連招牌都沒有留下。有人認為,這是民營書店“多米諾效應”開始顯現。
去年年初,曾被譽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民營書店——第三極書局宣告倒閉;今年7月,國內最大獨立書店之一的季風書店關閉了來福士店等4家門店,已有16年歷史的著名學術書店風入松也停業搬遷。
即使如此,作為中國文化之都的北京,仍存在著不少饒有特色的書店,靜靜地維護著一張干凈的書桌。
位于西城區佟麟閣路的三味書屋,從1988年創建以來已度過23個年頭。灰色的墻體雖然已經過翻新重建,但木質的花窗仍透出絲絲古韻。
目前,三味書屋在售圖書數量約為7000-8000冊,但由于沒有折扣、走量小,僅能勉強支撐生存。在多數人——包括三味書屋主人夫婦的眼里,它作為精神寄托的意義更大。
三味書屋的書架上并沒有時下的“暢銷書”,而是以社會科學、文史藝術、哲學政治類圖書為主。由于對書的內容要求很高,每一本都由采購員精挑細選,而不走“供應商渠道”。店員告訴記者,三味書屋中的圖書來自甜水園市場、西南物流中心,甚至其他折扣較低的小書店,平均進價接近7折,因此已經沒有任何折扣空間。
除售書外,三味書屋也會出借場地辦畫展、攝影展、開講座,但一律不收一分錢。有顧客回憶,每周六下午的講座都備受關注,二層茶座常常爆滿。講座主題包括社會、經濟、投資、民生、文化藝術等。主講人既有陳丹青這樣的畫家,也有舒可心這樣的維權專家,更有不少專欄作家和學者,一度聚集了不少關心政治民生的讀者。但講座今年已經停辦,二層也不再對外開放。
與三味書屋一樣免費出借場地的,還有位于當代MOMA的庫布里克書店。這家書店隸屬于百老匯公司,圖書、咖啡和每周免費的沙龍,讓它在國內小有名氣。店長告訴記者,每周四到周日店內客人較多,幾乎都是沙龍帶來的人流。開業兩年來,庫布里克書店仍無法收支平衡。店長表示,書店雖在百老匯旗下,經營壓力較小,但仍要努力自負盈虧。
高成本的無奈與高品位的苛求
幾家民營書店負責人表示,隨著商業地產持續升溫,租賃價格成為最大的成本增長點。紙老虎集團總裁曹章武表示,物業成本、租金上漲是民營企業利潤下滑最主要的方面,該公司物業費已上漲一倍,幾乎吃掉了全部利潤。
北京時尚廊書店總經理許志強承認,民營書店生存不易。以時尚廊為例,目前在世貿天階的書店,總面積1000平方米,每年房租高達200余萬元。雖然今年在圖書和百貨銷售上增長30%,但時尚廊書店前期投入達2000多萬元,每年的運營成本也在以10%的速度增長。一年下來,虧損200余萬元已算正常。
三里屯老書蟲負責人認為,店面租金昂貴使光合作用書房承受了巨大壓力。
光合作用書房的7個直營門店均位于大望路、宣武門、東直門等商業核心區,每平方米租金平均約25元/天。當初風入松書店停業搬遷的時候,也提出每月5萬元的房租,成為書店最大的壓力。
然而,“房租致死說”也引發業內的不同聲音。長江文藝出版社副社長黎波指出:“很多人都說是房租逼死了書店,但房租不是書店獨有的難題,為什么其他產業可以生存下來呢?為什么沒人思考這個問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