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秘
企業借文化之名圈地牟利
“文化產業項目我全賠了也無所謂,反正地拿到手了;地現在都不批了,借文化產業我還能最便宜地拿到地,以后地的增值,都能讓我賺夠。”一位投資打造文化產業園區的企業負責人如是說。
于是,眾多的投機分子,借文化的名義,開始了新一輪的圈地運動。
資料顯示,當下中國已經立項通過審批的影視基地有110余家,除此還有很多在建的項目和計劃建設的項目。而新建影視基地中,95%的項目投資過億元。
與其相對應的是盈利難的現狀,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影視中心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的影視基地能實現盈利的并不多,80%處于虧損,15%處于溫飽,只有5%的影視基地可以實現盈利。
不僅是影視基地據中國主題景點國際峰會2006年披露,20年間建設的2500多個主題公園70%虧損、盈利的不過10%,被套牢的巨資達1500億元。
如此虧損,為何還屢建不止?有關專家表示,很多地方將“文化”二字作為吸引開發商進入的動力,主要在于項目帶有公共利益性,土地價格非常便宜,配套費用低,手續簡單,開發成本相對較小。而有些企業為了避免樓市調控影響,通過申請投建文化產業項目來曲線拿地。
正如陳少峰所說,“現在的文化產業集聚區基本上都是地產集聚。”
他提出,地方政府應該將文化園和文化產業園區分開對待。因為文化園、主題公園是以交流為主,并不是高密度的產業集聚,產值也相對較低。因此,它們并不需要多大的占地面積,減少審批其的占地面積,也可以減少投機行為,使其發展不再以數量為主。而文化產業集聚園,則應以企業為主,所以地方政府不僅僅是提供政策或資金支持,而是應該注重培養文化產業的人才,培育龍頭企業。
陳少峰還建議,集聚區不應該只有相關產業,而是應該具有全產業鏈,這樣才真正能把文化產業做好。
范周指出,文化產業的發展不能只是看數量、看規模,而是真正能讓文化產業帶來效益。
范周表示,蘇錫常地區,直徑不超過100多公里,但高度密布了4個國家級動漫產業園區。雖然政策使相關產業高密度形成集聚是件好事,但是僅靠政策、資金、密度是不能發展動漫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應由目前的重“量”轉變到重“質”上來。
數據顯示,我國動漫產業年產量達22萬分鐘,但只占到世界總產值的0.68%;相比較,日本卻以年產10萬分鐘的產量,占到世界動漫總產值的68%。90分鐘的動漫電影《功夫熊貓2》相當于我國3萬分鐘的動漫作品帶來的產值。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