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所在的風電開發公司最近遇到了點困難。
“當地出臺了新政策,我們的項目基本處于停滯狀態了。”
李濤所說的政策,即今年6月中旬,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黑龍江省氣候資源探測和保護條例》。按該條例規定,人類活動利用的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為國家所有,有關單位從事氣候資源探測,應當取得由省發展和改革部門核發的《氣候資源開發探測許可證》,同時探測的資料必須交由省氣象主管機構進行復核。
不僅如此,對于利用上述資源的建設項目,還要在常規可行性研究報告基礎上加入由省氣象主管機構出具審查意見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報告”,一并報送審批部門。
對于李濤的公司,這份文件意味著,在既定的開發前期計劃中,將新增三項新的審批內容。
“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卡住了,整個項目就有可能延期,再嚴重點,因為這一卡,融資就或許會出現大問題,私募和風投們很可能因此撤資,項目可能就廢了。”李濤對此十分擔憂。
作為公司的技術支持經理,李濤開始四處打探上述政策如何落地。一方面,他要了解下這些審批的環節如何進行,另一方面,該法規今年8月1日起施行,對于他們的項目,是政策出臺之前核準的項目,是否須經上述審批,也要打聽清楚。
在開發商四處忙碌探風的同時,本報記者了解到,行業相關部門也開始進行內部調研,了解和摸底氣象收費與審批的情況。
本報記者獨家獲悉一份來自國家能源局委托相關機構對多個風電開發企業進行的內部調研匯總報告。根據該報告的調研結果,現實情況并非《條例》所說的“氣象資料由省氣象主管機構無償提供”,各省地市存在程度不同的收費亂象。
調研
根據該報告,目前在風電場開發項目中涉及氣象的收費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測風階段的氣象數據收費,另一個是風資源評估報告的收費。
前者按照國家風能資源評價技術規定以及風電項目前期工作管理辦法的要求,風電項目資源評估要使用一年實測風數據評價,并要求通過周邊氣象站歷史數據的長期訂正,因此,在前期工作中必須收集風電場附近長期測站氣象資料、災害情況、長期測站基本情況以及近30年歷年各位平均風速等。
“上述資料的獲取需要開發企業支付一定數額的費用,但目前各地氣象站收費標準不一。”報告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山西的數據收費最高,為5萬元,甘肅最低,為5000元左右,其他的,如內蒙古、寧夏、青海、山西、江蘇、貴州等收費分別為8000元左右、幾千到幾萬元不等、幾千到幾萬元不等、4萬~5萬元、3萬元、1萬~2萬元。
一位風電開發商也表示,“根據我們的項目情況,在向地方氣象部門收集多年風資源數據時,內蒙古、黑龍江、吉林、新疆、甘肅、湖南、山東等省份會收取資料費,一般是1萬到數萬不等”。
然而,按照《氣象法》和黑龍江出臺的《條例》都可以發現,“氣象資料屬于各地氣象主管機構無償提供的范疇,不應在有償服務范圍。”
“有償服務是說項目所需的數據超過了無償服務的業務范圍,比如數據的精度等,但實際上很多地方都是按照有償來收費的。”李濤告訴記者。
不僅如此,各地還存在私設“風資源評估報告”進行收費。
“有些省份,如黑龍江、吉林、浙江、湖北、江西、安徽、云南等,不直接提供氣象站數據,而是要求項目前期單獨委托省氣象中心編制風資源評估報告,費用基本在15萬~20萬元左右。”上述報告中稱,“而按照風電有關管理規定,對風資源部分的評價在可研中有專篇進行評估和論證,因此編制風資源評估報告的必要性不高。”
報告中還著重提出,如云南、安徽、江西等省甚至上升到行政審批程度,影響了風電項目前期的正常審批,同時也制約了工作進度。
“其實這些數據服務在國外都是免費的,據我們了解,目前陜西、福建等省已經有所改善,都明確了各項收費的標準。”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各地氣象站亂收費現象嚴重,有待有關管理部門進一步統一和規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