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這筆賬其實算得很保守,這種“出國鍍金”過的奶粉普遍毛利率都在70%-80%以上,而普通國產奶粉的毛利率也就是40%左右。
這些企業如此大費周章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利潤。前述外貿行業從業者對南都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進口原料奶粉的價格大概為3萬元/噸,國產原料奶粉是2.6萬元/噸,分攤到一罐900克的奶粉上,前者原料成本為27元,后者為23.4元,加上一系列的加工灌裝銷售稅收等成本,一罐賣200元左右盈利就已經相當可觀了。
國產奶粉銷售萎縮
針對這種“假洋牌”現象,乳業研究員宋亮曾經撰文指出,這種中資企業披“洋外衣”實屬無奈之舉。在2008年三聚氰胺造成巨大的傷害后,在之后的幾年,頻繁發生的“三聚氰胺死灰復燃”、“皮革奶”、“激素奶粉”等質量事件再次加深消費者對國產乳品的歧視和偏見,其結果是讓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越來越多地向五大外資品牌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中,國產品牌急劇萎縮,苦苦維持,卻難以翻身。
南都記者實地走訪了廣州多家大型超市,其中負責奶粉銷售的員工均對記者表示,現在真正賣得好的也就這么幾個牌子:美贊臣、惠氏、雅培和多美滋。很多國內品牌的奶粉雖然陳列在貨架上,但員工對記者透露,是應企業的要求這么做的,其實根本賣不動。在海珠區的某家大型超市,有員工甚至指著某國產品牌的奶粉,略帶不滿地對記者說:“這種奶粉一個月能賣一兩罐就阿彌陀佛了。”
宋亮認為,在消費者眼里,安全有保障的進口產品,無非就是指使用海外奶源、海外灌裝生產的產品,因為在他們眼里,歐盟、新西蘭的奶源,加工安全標準是最嚴格的,產品質量是最過硬的。像澳優、愛迪生、紐瑞滋這類產品,雖然是中國人在國外打造的“洋品牌”,但由于標榜進口奶源、海外加工,同樣接受海外所在國食品安全多重檢驗,因此,都以自己的外國生產背景作主要宣傳手段。
不過,有業內專家則認為,有些假洋牌奶粉,可能涉及虛假宣傳甚至欺騙消費者,而且其奶源地與生產加工場所比較可疑,搞不清究竟奶源是來自何方,生產加工過程中遵循的是哪套標準,因此還是存在著食品安全的隱患。
記者手記
國產乳業“洋身份”也是無奈之舉
即使是跑線記者,筆者剛去到某大型超市的奶粉區,還是如同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幾十種牌子,幾百罐奶粉,堆滿若干個貨架,讓人看花了眼。除了少數是傳統的國際或國內品牌外,大部分應該是這幾年才在中國市場上新鮮出爐的牌子,超市的工作人員也印證了這一點。
除非供給的是稀缺資源,否則在商品經濟時代,通常是需求制造供給。而在這么多嬰兒奶粉品牌的背后,是一個“奶爸奶媽”們不斷激增的需求。有專家稱,到2030年之前,中國每年新生嬰兒以千萬的速度在增長。然而,在嬰幼兒奶粉市場上,國內奶粉企業卻集體“失位”了。目前國內對于洋品牌奶粉的追捧,很容易讓人回憶起三十年前改革開放之初。然而當年是因為本土企業生產不足或壓根兒無法生產,消費者只能另尋他處;而如今是本土企業生產能力“兵強馬壯”,消費者卻還是不買賬。可謂是“賊心賊膽都有了,卻沒賊了”。
雖然出事的只是少數國產企業,不過“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在發達的信息時代,連續發生的乳業事件經過無數次的放大,大批的消費者毅然決然地拋棄了國產奶粉。對很多國內企業來說,費盡心思弄個“洋身份”也是無奈之舉。
鏈接
如何鑒別乳品“假洋鬼子”
專家介紹,通常來說,這種假洋牌奶粉的官方網站很多只有中文版,而且做得比較粗糙,而真正的國際性品牌,比如美贊臣、雅培這類,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均有銷售,因此,其網站就有針對多個國家的語言的版本。尤其是原產地是非英語國家的,如荷蘭、法國和瑞士等國的奶粉,必然其官方主頁會有這些國家的語言的版本,如果沒有的話,那就很有可能是“假洋鬼子”。另外,原產地來自美國的話,因為美國所銷售的奶粉都需要經過FD A的認證,如果沒有這個認證,那證明這個奶粉肯定沒有在美國銷售。通過以上方式,大致能對洋品牌做出一定程度的鑒別。
進口原料奶粉3萬元/噸———一罐900克的奶粉原料成本27元——— 售價約300元
國產原料奶粉2 .6萬元/噸———一罐9 0 0克的奶粉原料成本23 .4元——— 售價約200元
出國“游一圈”———運費加報關費用40元以內———多獲得約60元利潤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