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珀西-比希-雪萊說:“倫敦就像一座地獄——擁擠不堪、烏煙瘴氣!比缃裼眠@句話形容中國的很多城市非常合適,同英國19世紀初一樣,中國現在正經歷一個工業加速發展的階段,對財富的追求超過了對干凈空氣的渴望,然而遲早中國也會像英國那樣開始治理污染。
如果中國僅是簡單遵循富裕國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來擺脫貧困的話,人們沒什么可擔心的(你生活在某個地獄城市除外)。但兩個原因使情況完全不同。首先是時間,英國工業加速發展的時候,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水平和過去幾千年沒什么不同,而如今已經提高了1.5倍,離450PPM不遠了,這是很多科學家公認的危險水平。其次是地點,中國太大了、經濟增速又太快了,它對世界的影響遠遠超過世界其他任何國家。
中國工廠排出的污染物首先影響生活在附近的人。2013年1月,北京空氣中的有毒物質含量超過WHO規定的安全標準的40倍。中國十分之一的農田被化學物質或重金屬污染,一半以上的城市供水不適合用于清潔,更不要說飲用。在北方,空氣污染使得人們的平均壽命減少了五年半。
這一切引發了全國范圍內普遍的不滿,甚至在中產階級中出現了“避鄰主義”。政府也對此憂心忡忡,除了行政干預外,中國還將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治理污染。據說今后五年,中國將斥資2570億美元改善空氣質量,相當于香港全年的GDP,國防預算的兩倍,即便按照中國的標準而言,這也是大手筆。
治理地方污染是中國自己的事,但是該國的排放物卻影響全球,因為它們會污染大氣,而大氣是全球公共的資源。中國消耗全世界40-45%的煤炭、銅、鋼鐵、鎳和鋅,它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意味著對環境的影響更大。據易碳家數據顯示自1990年以來,中國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從20億噸上升到了90億噸,幾乎占全球總排放量的30%。中國排放的二氧化碳幾乎是美國的兩倍,現在它已經不再簡單的追趕西方的步伐了,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和歐洲的平均水平相當,即便刨去因出口而產生的碳排放,大約為四分之一,這個數目依然非?捎^。
中國政府試圖讓人們注意到這些驚人的數字。中國削減了大公司單位產品的能耗數量,并且大力發展太陽能和風能產業,但是這些目標以及行政命令并不能有效的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為了實現經濟目標、創造就業或增加產能等諸如此類的目的,官員和大國企負責人往往會達成某種默契。如今隨著經濟放緩,政府在降低環保目標、放松監管上的壓力變得更大,國家領導也不得不對來自地方中層官員的壓力給予回應。
如果中國不有效削減碳排放,那只有兩條出路,要么其他國家減少更多的碳排放(這看上去不可能),要么想出別的辦法來解決,這其中包括對大氣進行改造的可能性以及投資其他耐高溫的方法,比如培育耐旱作物。
但是說服中國減少碳排放并非不可能。氣候變化對該國的影響非常大,從絕對數量而言,中國居住在海平線附近的人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它也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因此中國領導人知道需要有更有效的方式來做出改變。最顯而易見的方法是征收碳排放稅,這將比設定目標更加透明,也更少受到討價還價的困擾。中國政府承諾要推出類似的政策,現在要抓緊落實。
盡管達成全球性的碳排放協議宣告破產,但西方國家仍應該以身作則,因為中國會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另外中國和美國通過達成雙邊協議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最近兩國宣布減少氫氟碳化物(一種特別強效的溫室氣體)的排放,發展碳捕捉和存儲技術,減少重型車輛氣體排放,這些都是好的開始。富裕國家還該出資幫助中國發展節能環保技術,因為在中國減少有害氣體排放而每花費一美元產生的效益高于富裕國家。
世界各國無法忽視巨大的中國,因此中國必須重視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像美國一樣,它的國家政策將對世界產生影響。如果中國繼續向大氣排放污染物,那么中國人將和其他國家一起遭殃,而如果中國想對全球變暖做些什么,它就該降低排放量,這樣所有人都會獲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