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難度但非高不可攀
京華時報:如何能保障北京到2020年順利達標?
楊開忠: 事實上,首都人才發展要達到2020年的目標,有難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首都人才資源總量為337萬人,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是27%,人才貢獻率已達35%。細看這些指標數據,無論是人才總量,還是高素質人才占人口比例,最終體現一個城市人才發展水平高低的還是人才貢獻率。當前世界發達國家的人才貢獻率大多在60%以上,如果經過10年努力,北京人才貢獻率達到60%,是很有可能的。
低端人才需求會降低
京華時報:據報道,本市外來人口已超過1000萬人,其中人口素質結構較低,此次中長期人口規劃注重高端人才的發展,是否意味著會排斥受教育程度低的外來人口?這對于本市人口比例的調整和未來城市的發展會起到什么作用?
楊開忠:對于高端人才需求的提高,并不排斥適合于首都經濟發展需要的其他外來人口,只要經濟發展需要。但是,經過科學客觀的分析,未來首都經濟發展將越來越向高端、高效方向邁進,相對來說,對于受教育較低的人口需求程度,會隨著產業的高端化程度而越來越降低。現在從本市流動人口的素質來看,素質越來越高。這種趨勢,是符合首都經濟發展對于人才素質的要求的。高端人才在人口中的比率提高,有助于改善本市的人口素質結構。
十二大重點工程
“人文北京”名家大師培養造就工程:匯聚500名人文社科大師
“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培育100位國際級領軍人才
“綠色北京”人才支撐工程: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才隊伍
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建立10個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首都名師教育家發展工程:培養資助千名“長城學者”
首都高層次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工程:建立創新平臺努力培育兩院“準院士”
優秀企業家聚集培養工程:培育10至20名世界級產業領袖
高技能人才培養帶動工程:全面推行首席技師制
京郊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培養工程:建立農村實用人才等級評價體系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3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