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分離”經適房面向全體城鎮居民
市人大常委會建議,市政府進一步改進和規范經濟適用房在規劃、建設、出售、使用、回購及監管等方面的制度,確保其社會保障的性質和功能。在此基礎上,研究采取“房地分離”的經濟適用住房建管新模式,即購房人只享有房屋所有權,不享有土地收益、處置權。在價格構成上,購房人只承擔房屋的基本建安費用、相應的配套設施費用和稅費,與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共有產權。
出售時購房人與政府按產權比例進行收益分配。在適用對象上,應該是面向所有的城鎮居民,首次購房的居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和實際需要,購買一套能夠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標準化配置的住宅,做到公平普惠。這種模式,有利于解決以往經濟適用住房與市場不接軌、“有限產權”界定難、退出機制難以操作等弊端,還可以大大降低監管成本。
符合條件流動人口采用新戶籍管理模式
市人大常委會建議,在合理調控城市人口規模的基礎上,加強對流動人口合法權益的保護。要加強對流動人口結構的分析研究,對那些已經在京擁有合法所有權住房、具有穩定職業和收入、連續居住并繳納社會保險金達到一定年限,符合一定條件的流動人口,研究采取新的戶籍管理模式,讓他們更快、更好地融入北京。
農村城鎮化要“一變四有三進”
市人大常委會建議,要充分發揮農民在農村城鎮化中的主體作用,切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努力實現農村城鎮化進程中“一變四有三進”,即:隨著農民集體土地性質功能的變化,使農民有住房、有新型產業、有穩定就業、有新型經濟組織的股權,進入與城市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進入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范圍、進入股份合作制的新型經濟組織。
北京市政協建議加大外來年輕勞動力戶籍開放
2010年07月19日據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7月19日電(記者程義峰)政協北京市第十一屆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最近通過“關于促進首都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建議案。建議案提出,首都北京應改善人口結構,以緊缺技術工種以及對北京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為標準,適度加大對外來年輕勞動力的戶籍開放力度。
據北京市政協社會與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劉漢湘介紹,北京市近年來人口壓力日益增大。2009年底首都實際常住人口已達197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246萬人,新增人口中七成來自流動人口。如不進行有效控制,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將達到2300萬人。人口膨脹導致能源供需矛盾與日俱增,比如密云水庫實際蓄水量僅10億立方米左右,可動用庫容能力接近喪失。
建議案建議,引導支持中心城功能向城市發展新區轉移,制定中心城中央、市屬單位和文物保護區人口外遷的優惠政策,提出新城新增人口中人口的比例要求;并建議將人口評估環節納入重大決策和相關政策的制定、出臺過程中。
劉漢湘說,首都“十二五”規劃目標應由人口數量向數量與結構并重轉變,規劃對象應由戶籍人口轉為常住人口。與此同時,合理調整高校結構,控制普通高校、民辦高校辦學規模;盡快制定出租房屋的最低人均面積、環境衛生、安全、防火等基本標準,全面推行出租房屋租賃合同登記、治安、安全、計生等綜合管理責任制度;加強對生育政策的研究,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逐步建立實有人口管理體系,實現對全市人口的實時動態監測。
劉漢湘表示,應加快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制定實施,以居住證作為享受流動人口出租公寓、子女就學、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憑證,以勞動就業、遵法守法、投資納稅等相關信息作為戶籍改革參考的重要依據。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6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