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動經濟盡快走上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的軌道。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一是改造提升制造業。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重點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技術工藝系統集成水平,提高產品質量、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推動重點行業企業跨地區兼并重組。完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和配套政策。二是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建設高性能寬帶信息網,加快實現“三網融合”,促進物聯網示范應用。大力推動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要抓緊制定標準,完善政策,加強創新能力建設,發揮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用,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加快形成生產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三是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大力發展和提升軟件產業。著力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加快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體系。盡快實現鼓勵類服務業用電、用水、用氣、用熱與工業基本同價。四是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積極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進傳統能源清潔利用,加強智能電網建設,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統籌發展、加快構建便捷、安全、經濟、高效的綜合運輸體系。堅持陸海統籌,推進海洋經濟發展。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全面落實各項區域發展規劃。堅持把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優先位置,認真落實西部大開發新十年的政策措施和促進西藏、新疆等地區跨越式發展的各項舉措。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繼續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進一步發揮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在體制機制創新和發展方式轉變上走在全國前列。更好發揮深圳等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中先行先試的作用。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發展,頒布實施2011—202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啟動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開發攻堅工程,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
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遵循城市發展規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堅持科學規劃,嚴格管理。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因地制宜,分步推進,把有穩定勞動關系并在城鎮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逐步轉為城鎮居民。對暫不具備落戶條件的農民工,要解決好他們在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賃、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實際問題。要充分尊重農民在進城和留鄉問題上的自主選擇權,切實保護農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權益。城鎮化要同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相互促進,這是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
加強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突出抓好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繼續實施重點節能工程。大力開展工業節能,推廣節能技術,運用節能設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投入,積極推進新建建筑節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低碳城市試點。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建設。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和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制度。加快城鎮污水管網、垃圾處理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推廣污水處理回用。加強化學品環境管理。啟動燃煤電廠脫硝工作,深化顆粒物污染防治。加強海洋污染治理。加快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大氣污染治理、重點地區重金屬污染治理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控制農村面源污染。繼續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管理,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鞏固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等成果,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推進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完善防災減災應急預案,加快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防治應急等體制建設。
(五)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國家發展的基礎和根本,必須始終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
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加多樣、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公辦民辦并舉,增加學前教育資源,抓緊解決“入園難”問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標準化建設,公共資源配置重點向農村和城市薄弱學校傾斜。以流入地政府和公辦學校為主,切實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支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做好“雙語”教學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注重引導和培養孩子們獨立思考、實踐創新能力。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引導高中階段學校和高等學校辦出特色,提高教育質量,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支持特殊教育發展。落實和完善國家助學制度,無論哪個教育階段,都要確保每個孩子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全面加強人才工作。以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為重點,加快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加大人才開發投入,推進重大人才工程。深化選人用人制度改革,努力營造平等公開、競爭擇優的制度和社會環境,激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人盡其才的良好局面。
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提升重大集成創新能力。加強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推動建立企業主導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鼓勵企業共同出資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共擔風險、共享成果,對符合國家戰略方向的項目,政府要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支持。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高效利用和開放共享。激勵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廣大科技人員以多種形式與企業合作。保持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提高科研經費使用效率。堅定不移地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提升知識產權的創造、應用、保護、管理能力,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
(六)加強社會建設和保障改善民生
經濟越發展,越要重視加強社會建設和保障改善民生。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繼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今年中央財政擬投入423億元,用于扶助和促進就業。要適應我國勞動力結構特點,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小型微型企業和創新型科技企業,努力滿足不同層次的就業需求。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首位,做好重點人群就業工作。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鼓勵自主創業。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健全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加快就業信息網絡建設,實現全國互聯互通。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完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這既是一項長期任務,也是當前的緊迫工作。今年重點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著力提高城鄉低收入群眾的基本收入。穩步提高職工最低工資、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建立健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合理調整稅率結構,切實減輕中低收入者稅收負擔。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加強對收入過高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嚴格規范國有企業、金融機構高管人員薪酬管理。三是大力整頓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堅決取締非法收入。加快建立收入分配監測系統。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盡快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努力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多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5頁 1 2 3 4 5 6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