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學界、外媒看好經濟企穩
對于經濟數據出現好轉跡象的原因,國務院國資委研究院研究員胡遲(微博)對記者表示,市場一直希望宏觀經濟數據盡快出現扭轉,但由于上半年需求沒有改善,這一轉折一直沒有到來。但在政府高層進一步強調“穩增長”,市場預期政府會有溫和刺激性措施出臺后,投資有所改善,市場信心有所恢復;再加上企業已經經過半年多的調整,存貨和效益都有所改善,所以經濟數據也就出現了一些好轉。
8月10日,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在上海市浙江商會年會上表示,據他最新了解的數據,中國經濟有可能在三季度觸底,四季度企穩回升。
陳東琪認為中國內部環境總體上在改善,這包括PMI止跌上升、社會用電量增加、貨運指標好轉、主動庫存增加、中央財政收入增長等。
近期學界亦不乏認為中國經濟將觸底企穩的聲音。瑞穗證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工業、進口數據好轉,與對原材料需求的增加相一致。他預計三季度經濟觸底回升;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則對媒體表示,總體看,中國經濟正在企穩,而且略有回升。
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經濟可能已在第二季度觸底,余下的幾個月中國經濟將穩步擴張,這將提振全球經濟增長。海外市場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強于預期,推動了中國制造業的增長;同時,進口的超預期增長則意味著中國內需正在增強。
英國路透社則援引分析師的話稱,最新數據表明,中國經濟至少在短期內已經平穩,政府扭轉經濟增速下滑的努力已經奏效;巴克萊銀行多名分析師則認為,一系列數據將有助于中國實現全年7.5%的增長目標。
政策明確后形勢漸明
回溯近期的政策信號,實際上政府一步步明確了底線管理的思路和“穩中求進”的態度,也一步步穩定了市場信心。
7月初,由于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市場曾經關注中國政策是否會強化“穩增長”措施,并對中國經濟增速的底線到底是6.5%、7%還是7.5%進行過猜測。
到了7月中旬,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明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經濟大起大落,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其‘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就是防范通貨膨脹。今年要完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并以此解答了市場的疑問。
到了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上半年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堅持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要努力實現三者有機統一。同時,會議定調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并用“盤活存量、優化增量”等表述基本總結和重新強調了上半年中央和政府所提出的各項政策導向。
記者注意到,在具體的政策領域上,國務院過去數月已經召開了一系列會議。其中,陸續部署了棚戶區改造、激活財政存量資金、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促進信息消費、暫免征收部分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促進貿易便利化推動進出口穩定發展、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加快中西部和貧困地區的鐵路建設、研究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改革發展任務,事實上已經向市場明確了環保、鐵路、地下管網、污水和垃圾無害處理、地鐵輕軌、城市配電網等一系列投資的重點。
李慧勇判斷,從7月份的情況看,政策微調從信心和實際效果看都有體現,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國家仍將延續目前的政策基調。立足于短期,主要通過盤活財政和貨幣存量,加快鐵路、通信、能源、保障性住房等基礎設施建設來穩定經濟,應對經濟下滑壓力;立足于中長期,主要通過加快改革,來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動力。除了召開三中全會之外,市場呼聲很高,條件也基本具備的重大改革措施例如新型城鎮化、金融市場化等有望成為下半年改革的重點。
不過,指望經濟表現在年中政策引導下重現以往的增長態勢可能是奢望,因為當前政策很明確的落點是優化經濟增長的結構,在某些領域有限刺激,而過去經濟增長所依賴的重復建設、產能過度投資難以重現。
鋼鐵市場可能最能體現這一變化。在7月份的鋼材市場上,國內鋼市的確在淡季中走出一輪強有力的反彈行情,其中建材、板卷價格漲幅最大。但房地產、汽車、造船等用鋼行業自身增速僅僅是企穩,部分指標如手持船舶訂單量、汽車產銷量在過去兩個月出現環比下滑,這也預示本輪的銷售提升只是在以往超跌基礎上有所改善,但難現應對金融危機時那樣由政策引導的迅猛增長。
李慧勇認為,考慮到政策微調,總體需求趨于穩定,目前仍維持今年全年GDP增長7.6%,三、四季度GDP分別增長7.6%和7.5%的判斷不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