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蘋果電腦 大到汽車首付“骨灰級”留學生甚至換到了房子
●杭州不少家長炒匯純粹為孩子留學做準備
●銀行說:換匯雖不比炒匯,但風險同樣存在
●留學專家建議準留學生提前做足換匯功課
●需要換美元的不用急,準備去澳洲及早準備
留學回國半年的王越告訴記者,從去年起,留學生想換匯賺點小錢難了,不像早幾年,很多留學生還能多帶一兩萬人民幣回國。
難,大約是因為全球經濟回暖,各國匯率提升,這個很好理解。我們感興趣的是,留學生是如何通過換匯賺錢的。
樣本一 里應外合換匯賺學費
“澳元兌人民幣又漲到了6.4,沒花頭沒花頭”。王越操著杭州話,搖頭喝了口水,他切換了一個電腦窗口,抬頭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釋:“習慣了,時常會看看匯率。”
留學生的理財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豐富。在澳洲留學時,王越和周圍不少同學用零用錢小小炒一把外匯,如果能賺的話,最好的賺頭常常是一臺“mckbook(蘋果電腦)”的錢。
2007年,王越留學到了澳洲,當時澳元兌人民幣大約為6.8。“我是在匯率最高時出去的,首先學費就不占便宜。”但王越說,他馬上知道了匯率差的概念。2008年金融危機時,澳元兌人民幣的匯率一下子跌到了4.4,王越直覺地打了個電話回家,讓爸爸想辦法買進澳元。“這也是用留學身份做外匯的一種辦法。因為天天用外幣,自然在這方面要比國內靈敏。”
王越的父親一下子換了好幾萬人民幣:“澳元從來沒有低于4.4過,所以大跌以后一定是大漲”,你能想到的,王越把2007年付出去的高額學費賺回來了。
“坐飛機,隨身不能帶超過12000元的澳幣,不然入澳洲境就要上報。打款到銀行卡也有限額,所以我們在國外自己炒,是非常小額的。”王越說真心要賺外匯差價,得里應外合。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