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潮女”高潔有著豐富的網購經驗,可這次卻栽了跟頭。在某大型網購平臺的一家網店上,她花400多塊錢買了一件號稱“專柜正品”的毛衣,可是簽單收貨后回家仔細一看,才發現根本就不是正品。
“仿得太像了,不仔細看很難看出來。現在錢也付了,很難退貨了。” 高潔無奈地說。
當記者問及為何不找網站或監管部門投訴時,她更顯無奈。“網站要求提供照片證明這是假貨,可這高仿的毛衣哪能從照片看出來呢?東西是異地購買的,哪個監管部門又能管這事兒啊?”
高潔的遭遇并不是個案,在日益擴大的網購群體中,她的遭遇也頗具普遍性。但相比網民頻頻陷入欺詐陷阱,網上出售假貨的情況更為普遍。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10年底,中國網購用戶規模達到1.61億,同比增長高達41.6%;全年網購市場交易金額達5231億元。但這其中,通過欺詐手段兜售侵權產品和網民故意購買高仿產品占了很大比例。
“這與網站運營者有關系,也與民眾的知識產權意識薄弱有關,執法部門監管不力也是重要原因。”全國人大代表夏績恩說,“打擊網購‘李鬼’,執法部門應該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鄭躍文也表示,侵權產品網絡交易主體大多都是個人,異地交易也很普遍。“這就需要加強保護知識產權宣傳教育,同時健全維權和懲處機制也至關重要。”
兩天前,一條來自外媒的消息也提及中國網購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1日公布一份涉足銷售假冒和盜版產品網站“黑名單”,淘寶網等網站和實體市場位列其中。雖然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承認淘寶網在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這些努力“離全面解決這些問題還有很長的路”。
“淘寶網等C2C平臺,也就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電子商務平臺,面對的是數量龐大且不斷變化的交易主體,監管和維權的難度都非常大。”互聯網法律專家于國富說。
2月28日,淘寶網宣布將配合九部委采取聯合行動,進一步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并宣布今年將繼續投入2億元用于消費者權益保障。今年以來,部分省份已經相繼展開行動,打擊網購中的侵犯知識產權行為。
對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指責百度涉嫌向用戶提供“深層鏈接”,將用戶引向出售侵權的第三方網站,于國富表示,搜索引擎只是提供客觀的搜索結果。“如果要求百度對搜索結果進行篩選,就好比要求沃爾瑪超市的售貨員試用完所有商品后才能賣給顧客,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