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由于新引進的知識型管理人員與張勇等人的思維和管理方式不同,造成新老管理人員之間的矛盾更深,最終排擠走新的管理人員。
第二,張勇等人繼續堅持經驗管理模式,進而給企業造成更大生產損失。
第三,張勇等人的管理行為,將失去生產一線員工的支持,造成生產環境的混亂與低效,并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部分優秀員工陸續會選擇離職。
相信華英先生一定不愿看到這樣的結果。雖然張勇他們為華泰的發展曾經做出過貢獻,但這并不意味著企業要給他們一個管理職位,使他們憑借以往的貢獻在這些職位上享受余生。
人才通道管理
現代企業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通過立體多樣化的激勵工具,獎勵不同時期為企業做出貢獻的員工,特別是創業元老們。唯有如此,企業才能形成一個持續進化的內部生態系統,使員工隊伍產生合理的流動,不斷吸收新鮮血液,使企業隊伍保持激情與競爭力,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成就長青基業。
華泰集團元老問題的背后,是中國本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缺乏科學的人才成長與管理機制,即人才通道管理問題。
人才通道管理,主要是指企業人才的開發、使用、評價、獎勵、晉升和隱退管理機制,這對尚處于人事管理階段的中國本土企業,是一個新的管理挑戰。
要解決目前華泰集團生產系統存在的管理問題,關鍵是要處理與安置好張勇這一批創業元老們。因此建議華英通過建立激勵機制,獎勵元老們在特定時期為企業做出貢獻。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對元老們給以榮譽加物質激勵,使他們獲得應有的職業回報,興高采烈地離開管理崗位。例如柳傳志先生在20世紀90年代就是以此方式勸退聯想的10多位創業元老,為楊元慶、郭為等一批年青人創造出新的工作環境,推動聯想一舉成長為中國區最大的IT企業集團。
其次,對于部分年輕的元老,應送他們到大學深造,使他們通過學習開闊視野、轉化觀念,掌握現代管理知識,提升職業競爭力。
再次,對于部分責任心強或有一技之長的元老,安排他們擔任一些顧問、導師、教練等職位,發揮他們的專業特長,使他們成為技術專家而不是管理專家。例如比爾·蓋茨在數年前,將微軟公司董事長一職讓位于鮑爾默先生后,自己擔任首席技術官,在技術領域發揮自己的職業特長。而在許多跨國公司的顧問委員會、技術委員會、企業大學等機構,有許多“老人”在那里發揮自己的余熱。
【專家評析】
對一個企業而言,最危險的管理問題不是人浮于事,也不是員工的能力素質無法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甚至也不是制度不健全,而是違背規章制度卻可以不受處罰。
私誼與制度的權衡
文/楊 鋼
如果華泰集團不公正處理嚴重違反制度的張勇、喬東等元老,那么華泰集團很難健康的成長壯大,因為這種現象會使員工認為:所有的規章制度都是可以商量的,所有的規章制度都可以違反,因為違反了不會受到任何處罰。
考慮到張勇等元老在華泰集團發展過程中做出許多貢獻,對華泰集團忠心耿耿,同時也考慮到華英先生的個人感受,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來解決。
方法一:離崗不離職,充電再競聘
即解除張勇、喬東等創業元老的管理崗位,由公司掏錢送至大學商學院脫產學習兩年,期間的生活費由華英先生個人定期支付,待到學成歸來后,再競聘上崗。
這種方法不僅可以解決張勇、喬東等創業元老知識、素養和技能低下的問題,全面提高他們的管理水平和素質技能,還可以將重要的管理崗位騰空,留給優秀的人才,讓華泰集團的發展更健康。此外,還解決了張勇、喬東等創業元老的后顧之憂——對創業元老而言最可怕的不是失去工作,而是失去工作的能力和素質。等到他們學成已是兩年之后,那個時候的華泰集團也會更加壯大,會有更多的崗位空缺。而完成了學業的創業元老,不管是從知識結構還是思想素質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對華泰集團的深刻了解,相信他們可以與那些職業經理人同臺競爭。即便屆時競聘失敗,因為經過系統的學習培訓,他們在職場上也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和機會,不會因此而失去就業的能力。
讓華英先生以個人身份支付二人的學費和生活費,也是考慮到將公和私分開——掏錢給二人支付學費和生活費是華英先生的個人行為,不是公司行為,不代表華泰集團的公司立場,這樣可以堵眾人之口,員工也不好就此抱怨了。
不過,考慮到李強副總在此前已經多次嘗試過類似的辦法但無果,所以華英先生采取這種辦法有可能會遭遇阻礙。但是,如果是由華英先生自己向張勇、喬東告知這件事,結果可能會與李強副總出面不一樣。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