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民營書店:經營持平
只要讀書人在,書店風景就不會消失。有人認為,“書店怎么會消亡呢?讀者總是生生不息的。”“書店安靜的環境和閱讀時內心的激蕩可以形成強烈反差,那種感覺很特別,令人割舍不下。”
在烏魯木齊有兩家民營書店是不能不說的,一家是一心書店,一家則是陽光書城。已經做了14年書店的一心書店的老板李志民告訴新疆都市報記者,與當初相比,如今的讀者量顯然減少了。“對于我們現在書店的經營,只能靠不斷的調整,因為網絡和電子媒介對傳統的實體書店沖擊很大,加上現在人們不怎么看書,不像九十年代主要利用圖書獲取知識。”
李志民坦言,除了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以外,更多的是國家沒對民營實體書店政策上的扶持。“現在房租在增加,新華書店不用考慮這個,他們有自己的地盤,現在的租金與九十年代相比漲了四五倍,書的利潤空間也變小了。”李志民說,在談到今后書店的運用時,他告訴新疆都市報記者,除了現在的書店以外,他在盡量爭取做上游產品,推出電子圖書、電子期刊,做數字化。
而位于南門的陽光書城,一直是個不可錯過淘書的好地方。陽光書城一位經理向新疆都市報記者表示,陽光書城的整個銷售渠道還在,但是肯定比不了之前了。在這位負責人看來,民營書店要想在當下這樣的競爭環境下生存下來,必須要達到一定規模,再一個要有資源,要積極的去尋找圖書資源,維持供貨量和寬松的條件。在他看來,現在很多民營書店主要做的方向是中小學教輔圖書,這已經成為民營書店的主要資金來源。
“除了規模以外,還可以做精。專做一個方面,兩條腿走路,比如專門做教育專業書籍,做建筑方面書籍。”這位負責人表示。
“房租、人力成本和來自網絡的挑戰是壓在實體書店頭上的三座大山,其中房租對書店經營者的壓力最大,在高租金和低利潤的雙重打壓下,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窄,而規模小的獨立書店會最早出局。”有業內人士這樣分析。
實體書店近年簡況
2006年,書法家席殊苦心經營12年的“席殊書屋”圖書連鎖體系全盤崩潰;
緊接著,上海的明君書店、成都的四川經典書局等眾多知名大型書店,響起一片關門之聲;
2010年,營業面積近2萬平方米的北京第三極書局,轟然倒閉;
2010年,在廣州苦心經營16年的三聯書店(廣州購書中心店)關停……
■ 快評
永不打烊的書店
面對網絡購書與電子閱讀的興起,書業競爭趨勢也實實在在地發生著改變。但可預見的是,隨著電子商務與物流網絡的不斷完善,單純守著一個門店買賣圖書,這種書店很難持續經營的。書店的未來將向兩個方向發展——
諸如新華書店一樣占據優勢的大書店,將越做越大。走復合經營的道路,在主營圖書的同時經營一些利潤較高、與文化創意相關的業態。如文具、音像產品、數碼產品等;或者利用物業所有權的優勢轉租給經銷商,通過這一部分的租金收入來緩解成本壓力。
而規模不大的民營書店,則要走特殊化、風格化,發展特定受眾群體的道路,通過文化活動來聚攏受眾,成為小而精、小而有特色,有品牌認同的書店。讓讀者從書店出來后,帶走的不僅僅是書。同時通過向策劃、出版等上游業態延伸,填補利潤空間。
書店最后都將不單單是買書的地方,而是一個文化的聚合地,成為一個集合多元要素的文化創意經營平臺。實體書店不應消亡,我們也終會等來永不打烊的書店。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