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需要把企業核心價值與稟賦,進行更合理的切割,以保證基業常青。展望已經逼近眼前的未來,如何像蘋果、騰訊那樣,不僅把數據作為工具,而且做成核心業務,是擺在海爾面前的挑戰。
一、海爾模式的背景
1、海爾模式是中國人總結的第一個世界級管理經驗:以成功為背書的“普世經驗”
海爾模式與豐田經驗一樣,都是“經濟奇跡”背景下產生的文明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不僅是對中國問題的回答,也是對世界問題的回答。由于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經驗開始具有世界意義。但同日本經濟崛起的十年中產生了大量世界級的“日本經驗”不同,中國已經高速增長30年,但世界對中國為什么成功,仍然一頭霧水。在這一背景下,海爾模式恰逢其時。它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海爾模式是與世界開放對話的產物。海爾管理模式是吸收世界各國管理經驗的產物。它回應的問題,是管理大師德魯克(Peter Drucker)提出的問題。其變革和顛覆很符合美國企業史學家錢德勒的觀點。其組織模式,是與美國著名的管理專家加里·哈默(Gary Hamel)進行探討進一步明晰的。海爾的戰略損益表吸引了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IMA)的關注與合作。甚至海爾戰略損益表四個象限的名稱縮寫ZEUS(宙斯),都是國外的學者直接起的。其激勵機制是按照諾貝爾獎獲得者、被稱為”機制設計之父”的美國教授赫維茨(Leonid Hurwicz)的原則設計的。戰略大師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和加里·哈默都從戰略層面上認可海爾模式創新的方向。沃頓商學院、哈佛商學院等學者一直在追蹤研究這一模式創新。國際管理界認為,海爾的自主經營體管理模式本質上是一種自主治理模式。
當然,最主要的是,海爾模式是中國人干出來的。海爾作為連續三年的“全球白電第一品牌”(國際權威調查機構歐睿國際評選),確實對得起“中國成功”這一名頭。海爾模式作為中國經驗的代表,正好起到了透視甚至復制中國成功的價值。相信不久之后,海爾模式在企業管理領域會取代豐田模式的風頭,在世人眼中逐漸成為有中國經濟成功作為背書的新的“普世價值”。沃頓商學院的邁爾教授(Marshall Meyer)跟蹤研究海爾模式已有很多年,甚至專門提出海爾模式如何能讓美國人也接受的問題。
可見世界正在做好心理準備,等待來自中國的世界級管理經驗。
2、海爾模式代表世界管理思潮的升級:“信息化企業”標志第三代管理思想的形成
海爾模式是世界管理思潮本身升級的產物。同以往中國在管理思潮上只是跟隨者不同,這一回中國走到了引領者的位置上。
荷蘭學者尤爾亨寫了一本書《管理3.0》,他把管理分為1.0時代、2.0時代、3.0時代。這本書的中文版推薦序是張瑞敏寫的。在張瑞敏看來,管理的第一個時代是泰勒的科學管理。日本的企業管理在第二代(人本管理)上做得最出色。“現在日本企業的競爭力不是那么突出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時代又往前發展了,管理理論進入能本管理階段。”可以認為,海爾模式是世界范圍對第三代管理思想的第一個高度的總結。
沃頓商學院、哈佛商學院等學者從管理理論發展演變的角度認為海爾模式是對傳統管理的突破,是互聯網時代的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代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國人領先于美國、日本和歐洲首先提出來的。這個核心就是信息化企業理念。這個與時代結合的管理理念的提出,標志著第三代管理思想的形成。所謂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最重要和最難的就是在時代這一點上的突破。日本管理理念失去引導位置,除了日本經濟走低的原因,從內因看,就在于理念停留在工業時代,沒有概括出這樣一個體現互聯網時代共識的核心理念。
而信息化企業這一理念,在中國已經成為所有主流企業的普遍共識。可以說,在中國,不知道信息化企業的,幾乎都是不入流企業。海爾就是中國“信息化企業”理念的首倡企業之一。2009年6月12日,張瑞敏在沃頓全球校友論壇上指出,在這個奉行互聯網的時代,對企業提出的挑戰就是“速度”,企業要第一時間滿足用戶的需求。互聯網消除了距離,這就要求企業要先“信息化”,然后,再到成為“信息化的企業”。半年后,他發表了《從“企業的信息化”到“信息化的企業”》。海爾模式,一言以蔽之,就是信息化企業模式。自主經營體和人單合一,只是海爾模式的實現方式;信息化企業昭示的是海爾模式在企業本質上的現代化實質。人們說的“互聯網時代的管理新模式”,則是對企業本質在管理層面上的形容與描述。
信息化企業,最初是國資委劉長虹主抓信息化的時候,由胡建生在總結中央企業若干信息化A級企業(如國家電網等幾個企業)的先進理念和實踐過程中,首先從政策角度提出,并被國資委信息化部門接受的。最早見于2009年4月胡建生發表的《信息化企業的核心與要素》一文。此前3月19日,在北京大學第八屆CIO班上,我在“實現從企業信息化到信息化企業轉變”題目下介紹這一思想時,指出:信息化企業的意思是,“解決下一代企業是什么的問題:超越技術驅動的應用,從企業本質看信息化,使信息化聚焦于企業最大價值;著眼于企業本身的轉型,使企業基業常青。”經過海爾這樣的明星企業的大力推動,信息化企業的理念為人們廣泛了解,而海爾也成為了中國信息化企業的代表。目前,信息化企業已成為一種共識。國管審[2011]3號文件面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國資委、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中小企業主管部門、企業聯合會、全國性行業協會,中央企業和中國500強企業明確提出:“將‘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提升為‘信息化企業’建設”。
中國在企業管理和信息化理念上,從跟隨美國,到形成獨立見解,經過了十多年的過程。從最初推出聯想、海爾和斯達經驗,到今天鎖定在海爾模式上,政府的認識也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就拿蔣黔貴的認識來說,她作為經貿委副主任時,在2001年的現場會上還只是談“推進企業管理信息化”;而在今年學習海爾的講話中,已三次提到做大做強做活,站得非常高,把信息化與企業本身完全融為一體了。
向大家介紹這些,是為了說明,海爾模式的推出不是偶然的,它的背后凝結著中國企業的共識,是中國企業集體成熟后瓜熟蒂落的結果。因此我們應當把它當作管理上的“中國模式”來理解。我們不必糾纏于為什么是海爾,而不是其它企業這樣的問題。所有優秀的信息化企業的經驗,都可以共同構成和完善這一中國模式。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