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奢侈品行業里,人們最經常討論的一個話題是,這個國家什么時候能夠生產讓消費者真正愿意購買的本土奢侈品牌。在過去兩年里,這個話題變得越來越迫切,此前中國政府推出了第十二個五年計劃,這項計劃主要提倡培養在全球范圍內具有競爭力的中國本土品牌,提升產品價值鏈。
盡管中國在北京和上海都有新一代的獨立設計師,他們不斷設計出風格前衛的新作品,逐步在世界舞臺受到歡迎,但是有影響力的品牌依然很少,而中國品牌(通過發布新作品和副品牌)走向高端市場的努力經常會遭遇阻礙。除了得到主要國際合作伙伴支持的知名中國品牌,比如愛馬仕(Herm s)創立的時尚品牌“上下”, 歷峰集團(Richemont)旗下的“上海灘”,以及麒麟珠寶(最近由PPR集團收購),很少有真正的行業領袖涌現出來,成為中國首個在國際上獲得成功的高端品牌。
然而,這并不是因為中國品牌缺乏嘗試。在最近幾年里,中國的本土品牌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提升他們的品牌形象,許多品牌得到了眾多有影響力人士的支持,比如出版商洪晃。洪晃在北京的精品店薄荷糯米蔥(BNC)只出售本土品牌和設計師的作品,她在2011年說過:“中國最終將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奢侈品市場,但是我們自己并沒有什么奢侈品行業可言。中國人自己生產的奢侈品有茶葉、白酒,可能還有一些補養品。但是,民族品牌還沒樹立起來
其他行業領軍人物,比如深圳可派公司的總裁趙云虎,東北虎品牌的創始人張志峰,上下品牌的設計師蔣瓊耳,他們都相信通過運用中國歷史悠久的精湛工藝,中國本土品牌最終將吸引富裕的中國消費者,遠離他們鐘愛的香奈兒( Chanel)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 )等外國品牌,早在2010年,愛馬仕國際集團的前執行副總裁克里斯蒂安·布朗卡特(Christian Blanckaert)就向中國網站《外灘畫報》表示,在他的心目中,“完美的中國奢侈品牌就像書法一樣——是種純粹的極致,有種禪意。對品質的追求應該是最重要的。古代的中國漆器和陶瓷曾經為西方世界帶來靈感,但是更為摩登的中國風格需要俘獲中國人自己的心”。然而迄今為止,中國消費者表明他們更迷戀西方進口的商品,只有少數人對看起來內斂的小眾品牌感興趣。
在過去一年里,中國國內的奢侈品牌只能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因為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前往海外,在歐洲、韓國和美國市場購買高端商品。在國際旅行日益升溫、人民幣對歐元匯率走高、中國進口關稅居高不下的作用下,中國消費者只能繼續被迫在國外購買他們消費的大部分奢侈品,他們幾乎沒有動力去購買本土品牌,甚至了解本土品牌。下面是雅虎中國的報道:
曲奕是濟南的一名全職太太,她的衣柜就像是奢侈品店的柜臺,擺放著服裝、手包和配飾。提到中國本土的奢侈品牌,她唯一知道的就是東北虎,不過她說,“那個品牌的風格不適合平時穿。”像曲奕一樣,大多數中國女性對本土奢侈品品牌知之甚少,更別提購買了。
不僅很少受到消費者的追捧,在中國的大型購物中心里通常也很難見到本土奢侈品品牌的身影。上海恒隆購物廣場(Plaza 66)的導購人員說,“恒隆購物廣場沒有中國本土的奢侈品牌,二樓有高端的中國品牌,但是一樓基本都是范思哲等國際大牌”。
在《環球奢侈品》雜志(Global Luxury)2011年的調查中,86%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不會購買標有“中國制造”字樣的奢侈品牌。
對于希望升級價值鏈的中國品牌面臨的信譽差距,我們可以在中國制表業找到最近的例子。盡管在過去的50年里,中國制表行業有著顯著的進步,但是上海手表廠和海鷗集團等領先的制造商發現,他們難以擺脫自身的低成本形象。就其本身而言,上海手表廠在過去五年里致力于把自身重新定位成奢侈品牌,推出鑲嵌鉆石的玫瑰金外殼高端腕表,采用復雜的陀飛輪機芯,還在2008年與國際廣告公司上海韋登迪(Wieden+Kennedy Shanghai)和創意工作室Jellymon攜手合作,推出了廣受歡迎的“老亂”特別款手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