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 of Capital 這本書在對黑石的投資項目以及其它并購公司的三十年來的項目做了分析之后,得出如下幾個結論:
(1)并購者當然是唯利是圖的商人(誰又不是呢?),但是,他們在客觀上為眾多企業在最困難的時候提供了一個額外的選擇,可以叫雪中送炭。他們的資金與傳統的銀行融資大不相同。在這一點上,他們與高利貸業者的光榮使命是一樣的。
(2)他們確實在剛剛并購一家企業之后,會裁員。但是,難道人浮于事就是好事嗎?(如果是那樣的話,中國企業就都會成為世界的楷模!)而且,他們在裁員之后,盤活了企業,后來又創造就業,或者避免了企業的倒閉,保住了很多就業機會。
(3)過去三十年,并購行業的成功與西方世界的利率長期下滑有關。利率下滑的結果是資產估值上升(即,市盈率是市場利率的倒數)。買下一個企業,只需要等它幾年,估值就上去了,你便可以賣出。我個人認為,其實,整個投資界(并購也好,PE也好,買股票也好)都得益于另外一個巨大的因素:時間。即使利率永遠不變,資產估值的倍數不變,一個正常的企業在正常年代會不斷增值,有時快一點,有時慢一點。耐心綜究會有回報:大回報,小回報。只要分散風險,賺錢的概率大于虧錢的概率。這也是巴菲特賺錢的核心要素之一。
(4)并購基金和PE基金靠什么賺錢?當然,業者們經常宣稱,他們給所并購的企業帶來了管理和效率的提升。這是賺錢的源頭。但是,作者認為,這有夸大和自我美化之嫌。無數并購案例證明,他們主要還是搭車一族。當然,搭車并沒有什么錯。這就是一門生意,一門好生意。輸了是LP的,賺了是大家的(LP拿八成,GP拿兩成)。財技不是一個貶義詞。
(5)時點很重要。作者認為,過去三十年,美國幾百項并購交易賺錢的源頭是時點(和經濟周期)的把握(timing)。即,買低賣高。也就是說,靠運氣。對此,我個人是有點體會的。
2006-2008 年,我在深圳控股(604 HK Cye)做執行董事和COO。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買賣資產,很象并購基金的工作。我主持賣掉了十多項非核心業務,包括電廠,收費公路,電視臺,物業和工廠。我也負責做了幾項收購。也許,我的樣本太小,時間太短(三年),或者因為那幾年經濟正處于經濟周期的頂峰吧。我們的資產處置全部是成功的,而所有的并購都是虧錢的。也就是說,我(們)沒什么本事,只是碰到了運氣好而已。
未來幾十年,中國將一直是世界上并購行業最肥美的土壤:因為這里有世界上效率最低的企業(特別是國企)和組織結構最不合理的企業,而且眾多。大量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只需要用常識(完全不需要高科技)重新組織一下,改變一下激勵機制(炒掉幾個碩鼠和懶漢),即可給企業明顯增值。Low hanging fruit。不過,書記,市長和總經理們需要做點犧牲。這也是障礙所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