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阿里還有線上線下的一個重要產品:一淘火眼,后者一個重要功能是二維碼掃價比價,而據內部人士透露,他們還要做到讓用戶把火眼當眼睛用,比如有一個情景是,在報紙、雜志上拍一張商品的照片,就可以直接跳轉到淘寶購買了,這就極大擴大了購物的應用場景。
最后,在其他產品層面,阿里還擁有地圖(移動互聯網的一個很關鍵因素,去年10月淘寶低調推出,不僅僅提供基本的地圖和方位服務,也提供本地商戶信息,折扣信息,以及其他本地化服務)、淘寶同城、逛街助手、消費地圖等多種應用工具。
最關鍵的一環是,阿里有支付寶這樣一個強大工具,畢竟支付是形成O2O交易的最關鍵一步,一直以來,很多應用都苦于無法驗證用戶從線上到線下消費的行為,而阿里的本地生活消費產品和服務,可以很容易的借助支付寶工具實現線上支付。
此外,支付寶本身,作為工具,也已經在為線下場景應用探索更多服務,如搖一搖轉賬、二維碼支付、超級支付等。
除了布局早、布局較全之外,阿里巴巴做本地生活的消費優勢是,阿里巴巴可能將大規模的商品銷售和匹配的服務消費對應關聯,進而將消費者從線上向線下引導,同時帶動用戶的消費習慣,這一點,可能對其在3、4線城市的推廣尤為重要,畢竟淘寶本身在3、4線城市的消費者和商家中應用很廣。
別忘了,在生活方面,阿里巴巴剛剛把蝦米音樂收入囊下,就在剛剛過去的4月初,消費者已經可以一邊網購,一邊在頁面聽音樂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生活呢?
3、忘掉SNS產品吧,現在是SNS生態。
誰都沒法否認,社交是移動互聯網年代的一個殺手級應用。阿里巴巴在這一方面的業績不如購物上的輝煌。
過去數年,阿里巴巴在社交領域嘗試很多,從最早的淘江湖到愛逛街、圈子、頑兔社區、來往、湖畔,但因為某些天生的原因,這些產品都沒能支撐起阿里的社交夢。反而像新浪微博和騰訊微信,已經成了社交類的主要入口。
從根本上來說,拋卻社交類應用在O2O上的作用外,他們的最大作用是移動端的流量入口。
正如阿里巴巴無線事業部副總裁邱昌恒此前表示的,對于入口型產品都會優先考慮。阿里巴巴希望就是,通過對社會關系的聚合來促進消費者持續的粘性。
畢竟這么多年,阿里總算認清楚自己的SNS方向,他們認為淘寶不可能生造出一個大而全的SNS產品,但淘寶是一個能夠產生大量UGC內容的平臺。阿里要做的僅是搭建一個買賣雙方關系的溝通平臺,幫助其提供協同工具,最終的目標還是促成購買行為。
終極目的,還是希望通過社交網絡,讓具備不同特色的賣家找到跟買家互動的渠道,讓買家可以以自選模式找到合適的賣家,增強平臺的用戶粘性。換句話說,SNS對阿里巴巴來說,是商業模式的一次再造而已。
事實上,這種判斷是對的。畢竟隨著移動互聯網逐步成熟的發展,以及SNS社交網絡的移動化,及其應用內容的不斷豐富,SNS社交網絡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網絡營銷的一個重要平臺。而據其營銷本質,無外乎流量入口而已。
4、入口,還是入口。
從各種跡象看起來,對于流量入口的考慮,阿里巴巴本身也從未放棄過,從旺旺手機版到旺信,到淘寶瀏覽器,還有上網助手、無線搜索種種。而在圍繞種種產品之上建立起來這種生態圈中,進場去玩的并不只是賣家和買家兩個對象,還會包括TP、包括品牌商。不同的角色來制造不同的信息,很多用戶訂閱和回饋信息,形成一個信息流的“正循環”[Cye.com.cn]。
在這個地方,阿里巴巴有幾個優勢,淘寶天生就具備聚合消費者的能力,消費者的關系天生都在淘寶上,用戶的消費和商業需求明確且直接,同時這種需求往往容易自發形成幫派和小團體,最關鍵的是,阿里巴巴能夠掌握和了解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數據,并且進行很好的數據化運營。
而在這個領域,阿里還投資很多不同類型的入口型產品,比如陌陌,比如傳說中的墨跡天氣之類。它手里還有50多億美金現金,天知道還會發生什么!
你是不是想到了什么?沒錯,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一直在強調,他們做的不是生意,而是生態;他們建設的不是公司,而是社會化組織。
這才是阿里巴巴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戰略終局。所以,收購啊,自己做啊,這些都是浮云。真相就是,他們正在布點——織網,做到無所不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