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虛擬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當人們越來越離不開網絡,除了房子車子和銀行存款,人們越來越多地擁有一樣新的財產:數字財產。與其他“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財產一樣,人們不得不為這些數據——比如電郵或社交網絡的賬戶密碼做長久的規劃。英國媒體13日報道,英國最新一項研究顯示,每10個英國人中就有一個人聲稱會將自己的網絡密碼寫進遺囑里,這樣家人和朋友就可以在自己去世之后繼續保存這些數字遺產了。本版綜合新華社(除署名外)
特殊財產
英國人數字遺產值23億英鎊
知名云計算公司Rackspace對2000名英國成年人所做調查顯示,調查對象中,53%在網上有財產,包括付費購買的音樂、電子書、應用程序、電影和電子雜志;大約24%的網上財產價值超過200英鎊。該調查由此推算出英國人總共有約23億英鎊的數字遺產(24%英國18歲以上的人口=1156.8萬人,再與200英鎊相乘即得出)。近三分之一調查對象認為,200英鎊這一數額足夠大,應由親人繼承,11%說已經把網絡密碼寫入遺囑,這樣家人和朋友就可以在自己去世之后繼續保存這些個人數據了。
比起英國人,美國網友更多,情況也更復雜。管理數字遺產的互聯網服務公司Legacy Locker打出的廣告就讓人深思:“試想一下,從網上銀行、在線購物、網上相親到上網找工作,從打撲克到買雙鞋,我們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網絡,Facebook和Twitter更隨時將我們連上虛擬聊天室,我們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網上購物或是跟網友、同事微博。”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事情搞大了,年輕人習慣用手機上網聊天、購物,甚至登錄網銀。第二人生等網站或在線角色扮演游戲中的虛擬資產,更讓事情變得尤其復雜,這些資產都擁有真實的貨幣價值。去年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僅在美國,這些虛擬商品的價值據信就超過10億美元。阿景
學會重視
如果不處理,數字財產將丟失
斯特蘭·凱維爾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馬修·斯特蘭說:“隨著越來越多照片、書、音樂等以數字形式儲存在網絡上,所有者離世時,如何處理這些東西變得日益要緊。”
“對所有者和他們的親人而言,網絡財產既有經濟價值又有情感價值,”英國媒體引述斯特蘭的話報道,多數人還沒有領悟數字財產的價值,所帶來的風險是如果所有者去世,這些東西就會丟失。還有一個可能結果是,雖然人已離世,銀行賬戶還在不斷扣款,以續訂雜志和報紙。他說:“我們已經開始建議客戶考慮電子遺產問題……在遺囑中涉及電子遺產是一種相對直接的方式。”
美國加州托馬斯杰弗遜法學院的副教授迪文·德賽表示:“這個問題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第一波大量使用網絡的人群如今正逐漸走向生命盡頭。不僅僅是那些在戰爭中喪命的年輕人,40歲到70歲之間的人也在網上擁有許多資產。”德賽教授表示:“像Facebook、第二人生這類網站上的資料也存在問題——用戶可能花了很多時間與心血來創建它們,但如果這些公司倒閉的話,這些資料也將不復存在。”
遺產追討先例
祖母過世,進不了電郵賬戶
Legacy Locker網站創辦者杰里米·托曼94歲的祖母是一個技術通,她用電子郵件與遍布世界各地的朋友通信往來,還在網上打橋牌。當她去世時,托曼和他的母親想進入她的Hotmail賬戶,通知網友們她過世的消息,但由于沒有密碼,這個賬戶無法進入,她的網友也無法聯系到。
這件事刺激托曼成立了Legacy Locker:“我的所有靈感均來自于我的個人生活——我的祖母去世,第一次立遺囑。在那一年,我坐在飛機上,開始想如果這是我的最后一次航班,那會怎樣。我意識到,我有好些份數字財產,比如眾多域名,但它們與我的現實生活沒有任何的聯系。所有的賬單都是電子的,如果我死了,我的妻子永遠都不會得到通知。這些財產的價值大約在1000到1萬美元之間,我希望這筆財產在我死后能夠轉給我的妻子。”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