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年,隨著人民幣升值和勞動力成本的一步步提高,從“中國 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越來越急迫!中國的時代轉型倚重于創新,但對于“創新”的解讀,卻是見仁見智。 這里不妨戲說一下:中國式創新的四種模式,以及模式背后的四種心態。
危創新:叢林草莽心態
危創新,說白了就是違反道德底線,甚至違反法律約束的所謂“創新”——從黑社會到黃賭毒,從盜版光碟到軟件外掛和劫持,從食品摻假到媒體抹黑和幕后操縱,從資歷作假到知識產權盜用,處處都是“危創新”的新表象。
國人文化情結中對于“梁山好漢”的認同和推崇,為“危創新”創造了滋生的沃土,民眾常常看不清“危創新”的危害而容易為之蒙蔽。危創新的始縱永者,也善于操縱網民輿論,借所謂的“民意”之刀殺人。我國法制和監管的不完善更是給危創新者以可乘之機,所以“鋌而走險”式的“危創新”案例屢見不鮮。
2010年8月,在黑公關和部分媒體的操縱下,圣元奶粉深陷“激素門”案件,一時間民意鼎沸,一致聲討圣元的不負責任和政府的監管失職。此后短短半年的時間,進口奶粉的市場占有率陡然上升到50%以上,國人不敢再喝國產奶粉。倘若不是事后抓出幕后黑手,恐怕直到今天,圣元和政府還要備受譴責。
危創新,常常能夠帶來快速而直接的效益,這對于急功近利者有著巨大誘惑.一位參與摻假三氯氰胺的乳品收購商曾經向記者透漏,“加了三氯氰胺才能賺錢;不加,那就一分錢賺不到。不賺錢,我們吃什么?一噸牛奶賣給老百姓x元,可我們裝在口袋里的沒有x元……”言下之意,只要產業鏈分配不合理,我們有理由而為之。“危創新者”往往給自己冠以“被逼無奈”、“別無選擇”、“社會所迫”和“劫富濟貧”等的借口,這些借口一方面給為他們自己一個“出師有名”的強心理暗示、 另一方面也經常蒙蔽了公眾的是非判斷。
沒有底線的“危創新”心態一日不摒棄,中國則一日不能成為真正的強國,國人的價值觀也無從成為世界普適價值觀。
偽創新:百事可樂 的心態
偽創新,其實本身并沒有創新, 而是把別人的創新和成功模式簡單復制,將其應用在“先驅者”覆蓋不到或覆蓋不全的領域里。假設市場足夠大,假設在某些地域和垂直領域里,有足夠的特有需求,而且一直不能為“先驅者”所滿足,那么簡單復制的“偽創新”便有強大的生命力。
這里的一個正面案例,是當可口可樂如日中天時,百事可樂橫空出世——同樣是碳酸類飲料,口味上也非常類似,在這場“百事挑戰”(Pepsi Challenge)中,大部分人無法辨別兩者口味的差別。但作為一個市場的后來者, 作為一個幾乎無暇品牌的挑戰者,百事可樂沒有停留在第一步的“偽創新”上,而是從市場營銷、品牌推廣、渠道模式、資本運作和商業模式 上不斷創新。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百事可樂的市值與可口可樂越來越接近,同時還分拆上市了一些品牌優質的企業,包括擁有KFC和必勝客 的百勝(Yum! Brands)。
類似的故事在中國也很多,在國內做得很出色的品牌代理商,反向收購 母品牌的地域所有權,甚至整個品牌。收購后,不拘泥于原來的品牌風格,不斷地給品牌增添新的內涵,把本來瀕危的品牌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
B2B的商業模式最早產生在美國 ,或許今天已經沒有太多人還記得Commerce One、Ariba、FreeMarkets這些B2B的先驅,網絡泡沫破碎的不僅是浮躁和不切實際夢想,也會抹殺一個可能爆發的產業潛力。而真正將B2B模式可持續地做成功的,卻是中國——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一系列B2B公司的率先盈利和上市,讓世界為之一振!
名為“偽創新”,其實不偽!敢于在市場的規范下挑戰先驅是一種勇氣。挑戰者也常常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比如更了解本地或垂直領域的用戶需求、擁有更強的執行團隊、更好的推廣渠道……在“同質化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決定成敗的因素不再是“一招鮮”和“一錘定音”,而是商場博弈和執行智慧的長跑。換句話說,百事可樂的成功模式可以被復制!設想,如果中國出現更多成功的自主品牌“千事可樂”、“萬事可樂”,你是會責罵產品山寨,還是為更多元的市場選擇和勇于挑戰的企業家們喝彩?
微創新:精益求精的心態
微創新,顧名思義,是基于原有的商業模式、產品模式和技術的基礎上的進一步革新、小步驟創新。因其微小而往往被忽視,但其爆發力同樣巨大!
以日本汽車工業為例。早年的日本汽車,在美國人的眼里就是廉價低質的代名詞;通過日本汽車工業幾十年的發展進程,日本企業表現出的持續微創新能力,徹底改變了世界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 筆者曾生活在豐田汽車 駐美最大的工廠(Georgetown,Kentucky)附近,有機會與豐田工程師交流,當時他們最常用的考量質量的標準是“問題數(defect count)”,即平均每輛車的小毛病數量,而豐田Camry 的問題數是美國同類車輛的二分之一。豐田不遺余力的探究每一個出問題多的地方及其原因,收集出龐大的數據庫,而后以優化流程的方式,嘗試將問題數一降再降。 通過這種老美看不上眼的精益求精的“微創新”精神,把日本車的質量做扎實,口碑做響亮。
在中國,關于微小創新的討論也很多。筆者印象很深的是,很多互聯網精英到網吧、到用戶家中,真實地考察用戶使用產品的行為習慣、操作過程及使用感受,并根據這些采樣改進產品 。恰恰是這些產品的處理細節逐步滿足用戶的需求,令其在一段時期里有了長足發展。
微創新,的確渺小到不足以言道,但諸多商業流行品牌的成功案例證明,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正是那一點點的細節處理和看似漫不經心的微弱發力,日積月累,推動市場走向新格局。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