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奶業協會副秘書長顧佳升指出,國際上強調的是“從農田到餐桌”的順向控制,而我們的做法常常是“從餐桌到農田”的監管
2月15日,在對香港油尖旺的萬寧、惠康、百佳等諸多超市進行“地毯式搜索”后,來自深圳的李琳和丈夫終于滿載而歸:一個手推車、兩個旅行袋外加兩個背囊,鼓鼓囊囊地塞滿了31罐奶粉。
帶著戰利品僥幸過了深圳羅湖海關后,李琳夫婦終于松了一口氣,女兒這一年的口糧總算不用愁了!
春節前后,在深港之間擁擠的東鐵上,隨處可見像李琳夫婦這樣帶著大包小包奶粉的“拖粉一族”,內地游客的搶購隨即引發了港澳部分品牌奶粉出現“斷供”。港澳的不少藥店和超市不得不對奶粉進行限購。
就在這一風波尚未過去之時,2月中旬,又有媒體報道“皮革奶”死灰復燃傳聞,盡管農業部隨后辟謠,但對奶粉質量的擔憂情緒再次在消費群體中發酵,也引發了內地赴港搶奶粉新高潮。
缺貨的各大品牌不得不在香港加推產品,以應付龐大市場需求。國稅總局官員隨后透露,正在醞釀降低部分商品的進口環節稅收,讓這些商品以正常途徑進口,防止稅收流失。
“搶購風潮暴露出中國乳業的信任危機,”素有“奶業大炮”之稱的乳業資深人士王丁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實際上,自2008年‘三聚氰胺’這一奶業‘911事件’后,奶制品企業對奶源都進行了嚴格把關。國產奶粉和進口奶粉的品質與營養成分基本沒有差別。”
然而業內看法不能獲得媽媽們的認同。近年來,從三聚氰胺奶粉到激素奶粉,國產乳業的負面新聞一次次刺激著消費者的神經,動搖了他們對中國乳業的信任。
上海銘泰銘觀乳業咨詢公司總經理勞兵告訴本刊記者,公眾要走出奶業陰影,仍需一個漫長過程,“首先整個奶業行業要好好反思”。
細說奶粉荒
香港上水,是大多數深圳“拖粉族”的首站。李琳說,在這里“推著手推車,提著大包小包奶粉的必是內地客 ”。
2月初以來,在上水的大多數超市、藥房,各大奶粉品牌如美贊臣、美素佳兒等專柜都不約而同貼上了“暫時缺貨”標簽,即使是有貨的商家也紛紛打出“限購”標簽。
除了自購族,在粵港、粵澳邊境,還活躍著許多以螞蟻搬家的方式專職幫別人代購,賺取差價的“水客”。
香港港九藥房總商會理事長劉愛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一些藥店都曾出現內地人以“掃貨”方式購入全部奶粉的情況,更有人愿意每罐多付50元搶購,這導致很多藥房囤貨不賣,令奶粉供不應求。
據海關測算,每日穿梭于粵港、粵澳的職業“水客”多達8000人以上,知情人士透露,帶一箱奶粉可獲利50元左右。
支撐“水客”的無疑是內地大量的買家。沒有人能夠計算出每天進出中國的進口奶粉確切數量。但在淘寶網,一些品牌的進口奶粉月銷量甚至高達上千罐。
這一市場現狀讓眾多零售商眼饞,于是賣化妝品的卓悅也開始賣奶粉,甚至賣圖書、賣酒的小店鋪都開始賣起奶粉,主要經營如雅培、美贊臣、明治等海外品牌。
類似的“奶粉荒”在2008年曾上演過一次。當年初,因為內地多個外國奶粉品牌紛紛宣布加價,漲價幅度最高達30%,大批深圳和廣州的媽媽,都涌到香港搶購較內地便宜的進口奶粉。
當時初為人母的深圳人陳燕就是搶購大軍的一員。她告訴本刊,那時如美贊臣、明治等品牌的奶粉經常連著幾個月斷貨,“有一次逛遍了上水、銅鑼灣、元朗等地才湊到6罐。”
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奶粉荒”更為加劇。當時內地客到香港購買奶粉的需求急劇增長,令香港本地供應出現兩成缺口。
陳燕清楚地記得,當時在屈臣氏,每個人只能限買6罐;超市工作人員站在奶粉柜臺邊,一次次勸回試圖多次購買的內地家長。
“以前很多人到香港買奶粉是出于省錢,但‘三聚氰胺’之后,基本上是為了買‘安心’。”陳燕說,那段時間身邊的媽媽們都無一例外地選擇了進口奶粉。
這一次奶粉荒卻來得更突然,王丁棉認為,這與國際奶源緊張也不無關系。受去年的極端天氣影響,國際牧場的草源、奶牛飼料及產奶量今年有所下降,早在2個多月前,國際奶源緊張已初露端倪,“國內不少企業所需要的大包裝奶粉就已供不應求,一有貨就被大買家預定。”
他認為,目前這一奶粉供應緊張的局面仍將持續幾個月時間。但對近期將2009年的“皮革奶”舊事重提,他認為也不排除幕后有企業炒作的可能。
自2008年以來,中國乳業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巨大關注,“在這一場風波中,你想誰會得利?” 王丁棉反問。春節剛過,就有奶粉企業提出漲價,一時間洋奶粉漲價風聲再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