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溫州商人林春平紅了。1月30日,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洪祝在全省民營經濟萬人大會上脫稿贊揚甌商林春平,“溫州有位企業(yè)家林春平,收購了美國銀行,了不起。”
趙洪祝所稱林春平收購的這家美國銀行,全稱是美國大西洋銀行,位于特拉華州。林春平耗費兩年時間和6000萬美元資金盤下這家有85年歷史的由猶太人控股的破產銀行, 在更名為新匯豐銀行之后,于2011年11月11日啟動試營業(yè)。
全新的新匯豐銀行,以吸收小額存款,聚少成多,賺取利息差價的盈利模式。按照林春平的設想,用這種模式每年會賺取500—600萬美元凈利潤。不過,投行界表示,對此種盈利模式信心不足:在本輪金融危機中,美國倒閉的小銀行占美國銀行業(yè)破產總數的八成。為什么這么多最終破產的小銀行都沒想到采用這個模式實現自救?
6000萬美元收購美國大西洋銀行
“我在大學里念的是金融專業(yè),深悉金融對于實業(yè)的意義。”林春平說,金融就是為實體服務的。“我一直想涉足金融業(yè),但國內的政策環(huán)境不提供這種機會,而國外銀行業(yè),在2008年之前,也缺乏合適的介入時機。在次貸危機前,歐美銀行業(yè)一片繁榮,哪里輪得到像我這樣資金實力的人染指”。
林春平稱,因其專業(yè)背景和在西方國家長達20年的游歷和實業(yè)生意的經營生涯,令他萌生涉足金融業(yè)的想法,但囿于資金和機會的限制,這一想法直到2008年9月才有了實現的希望。
2008年9月15日爆發(fā)的美國次貸危機,對于林春平而言,是其久遠金融夢想的現實開始。
“2009年,美國銀行業(yè)被次貸危機攪得天翻地覆,我當時心想,可能來了(機會)。之后也是很偶然,我從朋友那里了解到美國大西洋銀行瀕臨破產的消息,立即興奮起來。”林春平回憶,“那時我在西非的加納經營礦業(yè),在新加坡有轉口貿易生意,都做得還行,也積累了一點資金,聽到這個消息,就找了律師一起去詳細打聽,這就是最先的開始”。
林春平說,其與美國大西洋銀行的控股方接觸初期,對方開價6億美元,“這是一個天文數字,我沒有這樣的資金實力。但我當時了解到,這家銀行已經資不抵債,特拉華州州政府開始著手拍賣,但沒有人接手,這讓我有了一個討價還價的機會”。
開價6億美元,但缺少買家的大西洋銀行控股方,經過兩年多與林春平的來往拉鋸,最終接受了林春平的報價——6000萬美元,這是一次近乎完美的收購。只是,大西洋銀行的債務由誰承接,林春平并沒有透露。
林春平稱,目前美國大西洋銀行的所有債務清償工作已經結束,之前其所有的遺留問題與他也已無關。這番表述并沒有消除這樣一個疑問,即美國大西洋銀行的債務與新匯豐銀行的關系到底是什么。
所謂遺留問題,按照一般理解,應該是銀行的負債,位于上海陸家嘴的某著名外資銀行的一位區(qū)域高管對網易財經表示,“收購與承接”是FDIC(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處理破產銀行的主要方式,其中占主流的是PA(收購與承接全部資產和負債),在美國這輪金融危機中,PA方式占比達到九成,其次是PI(收購與承接部分資產和負債)。”
這位高管稱,“經營救助”與“償付存款人”這兩種方式并不是FDIC處理破產銀行的主要手段。
“接手美國破產企業(yè),原企業(yè)退休員工的養(yǎng)老金支付由接手方負責,這個負擔很重。美國大西洋銀行有85年歷史,不可能沒有這個問題存在,這筆支出的規(guī)模有多少?此外,這家銀行的遺留債務也是一個問題,這是一家資不抵債的破產銀行,林春平既然接手,那么大西洋銀行的負債就要由他來還了。”上述高管表示。
只做存匯款業(yè)務 年凈利潤500—600萬美元
從去年11月11日啟動試營業(yè)至今,新匯豐銀行正在有條件的開展對公和對私業(yè)務。目前尚未有資料顯示這其中的比例各自是多少。
林春平表示,“我們正在開展對公業(yè)務,包括自由開戶結算和存匯款業(yè)務,但沒有貸款業(yè)務。私人業(yè)務也已展開,內容和對公業(yè)務一樣。”他沒有透露新匯豐銀行對公和對私業(yè)務的比例結構。
林春平透露,試營業(yè)至今,情況良好,目前新匯豐銀行的資產規(guī)模已經達到1億美元。
按照美國《銀行法》的分類統(tǒng)計口徑,中小銀行指以社區(qū)銀行(Community Bank)或州銀行(State Bank)為代表,它們是根據各州的銀行立法向州政府注冊的商業(yè)銀行,其資產規(guī)模在10億美元以下。根據這個定義,新匯豐銀行屬于典型的小型銀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chuàng)業(yè)者、創(chuàng)業(yè)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chuàng)業(yè)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