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網易財經了解,美國實行的是單一銀行體制,法律不允許銀行跨州經營,美國中小銀行將基本服務對象定為中小企業和當地居民。
此外,美國在銀行業監管和統計口徑上,將資產規模小于10億美元的小商業銀行及其他儲蓄機構稱為社區銀行。從這個口徑上看,新匯豐銀行是一家社區銀行。
網易財經了解到,社區銀行在特定地區范圍內為當地中小企業、當地家庭和農戶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并保持長期業務合作關系,成為中小企業和個人客戶的主要金融服務與咨詢機構。
在業務范圍上,社區銀行實行差異化經營,在大銀行不愿介入的居民小額零星貸款、中小企業的短期融資及不動產貸款等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并從中受益。
新匯豐銀行目前不做商業貸款業務,由此失去社區銀行最主要的盈利渠道。網易財經獲悉,新匯豐銀行的盈利方式是吸收特拉華州居民的小額零星存款,匯聚成較大規模的資金額度后,存入大銀行,賺取利差。
林春平說,在美國,個人小于2萬美元的存款,銀行不支付利息,相反還要交給銀行一定數額的管理費。
“我們不收取管理費,還會付給這種類型的儲戶一點利息,以此來吸引居民存款。等到這些資金匯集到一定的量,有了較大規模之后,我們將之存入大銀行。屆時我們會和目標銀行談判,取得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利率水平,從中賺取利息差價。”林春平說,這就是新匯豐銀行目前最主要的盈利方式。
林春平表示,這個盈利方式,每年可以給他的銀行帶來500萬-600萬美元的利潤,“我不指望銀行給我賺多少錢,能養活目前的團隊就可以了。以目前的盈利水平,養活團隊沒問題。在3-5年內,新匯豐銀行都不會開設任何形式的貸款業務。我們需要的是穩健經營狀態。”
不為人知的主角和盈利模式疑問
今年42歲的林春平是溫州澤雅人,春平集團董事長。根據集團官方網站簡介,春平集團是在香港及內地投資的一家跨國集團公司,下轄15家全資和控股子公司,主業包括米業、礦業、對外貿易等,2011年集團年總產值達50億元。
90年代初,林春平考進深圳大學,之后去新加坡留學。正是在新加坡留學期間,他結識了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兒子,從而打開在非洲的淘金之旅。2000年他從跨國貿易起家,以7倍于國內的價格在加納出售服裝,攫取了第一桶金。一年后,他斥資50萬美元買下了加納一座礦山的永久私有權。這座礦山每年至少為他帶來200萬美元的回報。
之后,他看好米業市場,相繼在東北、廣西等地建立米業基地,期待成為“中國米業領航者”。
不過,在美國大西洋銀行被成功收購前,林春平并不廣為人知,即使是在溫州當地。浙江時代商務律師事務所主任、被稱為溫州資本的引路人、有“2010浙江省十大經濟人物”之稱號的邱世枝,也對網易財經說,“不認識林春平”。
對于林春平控股銀行的盈利模式,溫州企業圈保持了一貫的沉默,不參與評說。
金融圈內的部分專業人士則對新匯豐的模式表示了疑惑。美資投行(亞洲)有限公司投資部總裁寧女士告訴網易財經,自己并不看好新匯豐的盈利模式,其對林春平接手一家破產銀行的管理能力抱有懷疑。
她認為,管理一家破產銀行難度很高,看林春平的履歷,此人并沒有直接的銀行經營經驗。銀行經營和傳統行業經營差異很大,一個從未有過銀行直接經營經驗的人——雖然他有金融學術背景,但理論和實際的差異人所共知——在金融業一個如此資歷的人,如何管好一家曾經的破產銀行并將其帶出困境?
“美國大西洋銀行如果真是優質資產,會給一個外國人?何況他們給的還是一個在銀行業從未有過實際經驗的人。”寧女士問道。
對于林春平宣稱新匯豐每年賺取500萬-600萬美元的事,寧女士說,“這個利潤還不如我們一個客戶經理一年給銀行賺的錢呢。怎么活啊?”
而溫州一位不愿具名的企業主則對網易財經表示,林春平這個模式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這個模式是如此的簡單,“為什么那么多在銀行業有豐富經驗的美國人會沒想到?美國大西洋銀行的老板是個猶太人,猶太人在銀行業的經營能力舉世皆知啊,他為什么也沒想到?”
當網易財經將以上疑問轉述給林春平時,林的選擇是沉默以對。也許,他需要的只是時間,只有時間流轉后的結果,才是對這些問題的最好回答。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