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有可能付費的一方是藥企。
“藥企賣藥給病人,總要通過醫生。”張遇升拿自己創辦的“杏樹林”為例,中國目前的醫藥企業每年收入8000億元,其中15%用于營銷,這里面包括召集醫生開會宣傳,派醫藥代表逐個去拜訪醫生。
“未來我們不是直接向醫生推薦藥,而是通過介紹最新的治療方案、臨床研究,這里面會包括某個藥品信息。”張遇升透露,他的App已經在與幾家藥企合作。
“掌上藥店”的收費方式與之類似。其創始人王宏林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未來主要是向上游收費,而不是向用戶收費。比如給一些醫療服務方或者藥品零售方提供客戶,從中獲取分成。
“5U家庭醫生”的創始人鐘宏把他的產品概括為一個醫療保健服務C2C平臺(用戶-家庭醫生),用戶購買家庭醫生服務,5U作為中介平臺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
“春雨掌上醫生”的盈利模式也在探索中,他們實行在線服務付費,但付費用戶比例僅5%左右,且全部交給醫生。而免費問答的部分也是要向醫生支付報酬,這塊一直在貼錢。其余的收益則來自一些尋求目標客戶的企業,比如母嬰用品。
“我們有零星的商業機會,但尚未發現成熟的商業模式。”張銳坦言。
調研移動醫療市場長達半年的張毅指出,當前App創業者的運作要點主要是用戶積累,其關鍵點在于數據的采集和利用,而盈利模式體現在廣告、增值服務和在線問診等,大多數公司側重于夯實用戶基礎,然后再嘗試變現。
移動醫療創業者的“錢景”
作為一項新興產業,醫療健康App的未來之路并不平坦,首當其沖的是對其專業性的質疑。
科學松鼠會的創始人姬十三近期特地關注了App Store里的健康類免費排行榜,這位“謠言粉碎機”的倡導者把這些應用稱為“謠言大全”。“真有人下那些東西,遵照其方法養生健康嗎?”姬十三問道。
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姬十三指出,除了丁香園、好大夫在線、春雨掌上醫生等具有專業背景的團隊,以及一些工具類(如跑步、計時類)產品,其他大部分有內容提供的App,其健康內容大都經不起科學推敲,這與健康醫療類圖書市場的亂象如出一轍。
另一個擔憂是,一些提供類似醫生患者對接的平臺,該如何把握咨詢和診療的邊界。一旦跨過了診療和開處方藥那條線,遠程醫療的風險和監管都會隨之而來。2012年7月,美國已正式通過對醫療類App的監管法案。
中國會不會“跟風”出臺類似法案,這對創業者和投資者都是一個考驗。春雨掌上醫生首席醫療官盧杰強調,現在公開發行的App里面,大多不能稱為醫療App,而算是健康類App,而“Mobile Health”更準確的譯法應該是移動健康,而不是國人常說的移動醫療。
另一個盲區是消費者究竟要什么。張毅主持的一項針對手機用戶的調研顯示,當前用戶最期待的三大功能是電子病歷、預約掛號和用藥提醒。張毅建議,創業者可以先滿足這些基本需求,才可能增加用戶粘性。
張毅預測,未來5年內,在中國移動醫療市場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的三大電信運營商將成為該產業的主要推動者和受益者,在整體市場上將占據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在這些國字號企業的主導下,中國的醫院才可能實現內部信息化,進而是整個醫療系統信息化,而創業者們如今更關注的是埋頭做好自己的產品,完善用戶體驗【創業網Cye.com.cn】。
“我剛才在車上換了6個廣播電臺,其中5個在放醫療保健品廣告。”出身傳統媒體的張銳說,“但這不是移動互聯的創業者們想掙的錢。”
名詞解釋
移動醫療由國外“Mobile Health”衍生而來,即通過移動通信技術,例如PDA、移動電話和衛星通信等提供醫療服務和信息。具體到移動互聯網領域,則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動終端系統的醫療健康類App應用為主。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