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國創投市場募投資金數量均創新高。根據清科數據,2011年完成募集的可投資于內地地區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共有235只,為上年的2.87倍,披露募集金額的221只基金共計募集388.58億美元,較2010年增幅達40.7%。
據易碳家介紹,部分機構在2010年掀起“全民PE”熱潮時進行了大量高估值投資,直接導致了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使得機構賬面投資回報明顯回落。
創業板績差
創投實際回報縮水
創業板上市公司一直是創投“蟄伏”的重地。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統計,2011年上市的創業板公司共獲得超過30億元的創投資金,整體法計算的回報倍數為6.6倍。
單一公司投資回報最高的是廣州誠信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所投資的高盟新材(300200),其投資金額為500萬元,上市回報倍數為58.4倍。而回報倍數最低的僅1.57倍,為杭州如山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通聯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的南通鍛壓(300280)。
分行業來看,電子及光電設備行業總體回報倍數最高,達到8.18倍,化工原料及加工、建筑工程和清潔技術的總體回報倍數也在7倍以上,回報最低的行業為農林牧漁,僅為4.24倍。另外,能源礦產、食品飲料和汽車行業的回報倍數都在5倍以下。不過,吸引創投機構最多的行業卻是機械制造業,共有49家(次)創投機構出現在該行業的公司中。
然而,從去年以來,一些創業板公司財務狀況惡化,業績變臉現象頻現,上市公司業績持續大幅下滑令人堪憂。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截至4月26日,306家已公布一季度業績預告的創業板上市公司中,89家企業出現業績下滑,占比近30%,預計虧損的企業有15家,較去年同期5家上漲3倍,其中凈利潤預虧上千萬的企業就有4家,業績下滑及虧損趨勢還將進一步延續。
在預虧的15家企業中,國聯水產、海聯訊、通源石油三家公司已連續兩年一季度虧損。當升科技則成為2009年創業板開啟以來首次年度出現虧損的公司。另外,由于公司營業收入下降幅度超過了營業成本下降幅度,當升科技一季度虧損額度預計在300-500萬元之間,而去年同期盈利415.22萬元。隨著創業板退市制度的出臺,業績虧損的上市公司未來將面臨退市風險。
清科研究中心的統計顯示,在此次報虧的15家創業板企業中,有10家均獲得了來自VC/PE機構的投資。其中,僅同創偉業涉及的預虧企業就多達3家,分別是當升科技、國聯水產和新大新材,但實際減持退出的僅有當升科技1個項目。清科研究中心分析人士認為,面對嚴峻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創業板上市公司今年將遭遇更大挑戰,機構投資回報縮水也已然成為定勢。
發行改革亮劍
創投格局謀變
從近期監管層的態度來看,改變新股發行價格畸高和抑制“炒新”將是今后的主要方向,而新股首發市盈率走低也將成為市場的主流。深交所和上交所發布通知重拳抑制炒新。其中深交所通知規定,當股票上市首日出現盤中成交價較當日開盤價首次上漲或下跌達到或超過10%,或者盤中換手率達到或超過50%兩種情形之一的,將對其實施盤中臨時停牌。
證監會則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中引入了存量發行制度,將增加IPO的股份供應量,有助于降低發行價。此外,如發行價格市盈率高于同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的25%,發行人需追加盈利預測,除因不可抗力外,上市后實際盈利低于盈利預測的將被證監會問責。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新股發行新規一方面令上市回報回落成為長期趨勢,另一方面,存量發行制度也給創投提供了提前退出的渠道。根據新規,持股期滿3年的股東可將部分老股向網下投資者轉讓,這部分股權在掛牌當日即可在二級市場進行交易。而過去創投持有的上市公司原始股份需在公司上市后鎖定一年才能進行流通。不過,持股滿3年的規定也讓上市前突擊入股的創投仍需面對一年的鎖定期。
一位創投公司總裁認為,投資回報的下降對業界沖擊非常大,對行業理念格局、投資策略、價值回歸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清科研究中心分析人士表示,IPO退出壓力已經迫使VC/PE機構審慎決策。
據華泰聯合證券研究員介紹,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在IPO窗口收緊的局面下,創投企業普遍對項目的甄選更趨謹慎,從“廣撒網”到精挑細選。與此同時,經過中國創投市場自2007年以來長達六年的繁榮,資企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性已相當低,好的項目往往有多家創投“長期跟蹤”。2012年以來,市場中多數創投機構已經放慢了投資速度,項目估值跌幅顯著。
2009年創業板的推出拉高了A股市場的首發市盈率,近兩年來創投IPO退出獲得的高回報給上市公司業績也增色不少。不過2011年以來,隨著創業板降溫,以及實體經濟走低帶來股市低迷,IPO市盈率逐漸回落,創投退出回報倍數隨之下滑。VC/PE通過被投企業境內上市實現退出的難度顯著加大。
而從近期監管層的態度來看,改變新股發行價格畸高和抑制“炒新”將是今后的主要方向,這意味著新股首發市盈率走低將成長期趨勢。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將迫使創投行業改變此前的“瘋投”局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