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B2C已步入燒錢高峰期,部分網站砸血本打廣告宣傳為拼死一搏。據媒體統計數據,目前部分B2C網站在推廣上的投入已近成本80%。表面看起來,B2C圈子風生水起一片繁榮,玩這一行的企業家個個都出手闊氣(十足的暴發戶大款)。
可仔細看看這繁榮的背后,其實和集市上的商販沒什么區別,魚龍混雜什么人都有。有人床上數錢門外喊窮,有人賠錢賺吆喝撈個知名度、有人忍著病痛裝大款死扛,還有人另辟出路抄國外模式舉著團購大旗招搖過市,場面絲毫不亞于廣州的“造城運動”。
在當前國內電子商務市場受控于少數企業的形勢下,大多電商運營成本大幅上升、盈利不佳已是各方共識。在個人看來,國內電子商務并非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盛世繁榮,而是已經偏向了畸形的發展軌道。
B2C運營成本失控,盈利一直無起色,大家扎堆“造城”。正如我老板所說“搞電子商務盈利才是王道,企業一旦陷入無利潤或是虧損,再多的風光奉承那都是假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當下電子商務運營成本飆升,究竟是誰在推波助瀾?是消費者?是行業競爭?還是按照力度來看:1、消費者低價、優質、放心的需求,逼使電子商務企業降低利潤。2、行業競爭在推動企業花更多的錢用在創造競爭力、物流、供應體系的建設上。那么是消費者和行業競爭拉高了運營的成本?事實上這些只是運營成本中的部分因素,而并非成本高升的主要“推手”。
電商平臺要發展就需要注入資金,而為了讓更多資金注入,平臺方就需要有一個美好的營收規劃、漂亮的財務報表。為達成這些,平臺方便會使出吃奶力創造財路,會開足馬力擴大自己的地盤,于是這又增加了推廣人力等方面的需求,加上競爭因素,這就正好為高成本運營埋下了“定時炸彈”。
為上市造勢,為一個漂亮的盈收財報瘋狂的圈地、變著法子增加營收項目,將會成為電商平臺的必然選擇,而這些手法也直接捆綁了平臺中C店的成本,個體小店就只能被逼通過各種方式將這部分成本在消費者身上消化,消費者一旦陷入買不買賬的糾結中,整條鏈子就必亂無疑,最終使整個產業陷入泥潭。
雖然說丈母娘影響房價有點不靠譜,但說制造高成本亂局、在后面為網購平臺撐腰的資本家大量涌入是哄抬整個電子商務產業成本的“主謀”,這一點想必不會跑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