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網絡普及率越來越高,很多人對網絡的依賴導致了有個頭痛腦熱的都愿意在網絡上“搜一搜”,找個網絡醫生看看,網絡醫生近來挺“火”,然而,網絡醫生的真假難辨給網上求醫的患者帶來很大的迷惑與不便。(1月16日《哈爾濱日報》)
我在某搜索引擎上敲下“網上醫生”幾個關鍵字,相關的網頁顯示就有百萬余條,信息之多讓人應接不暇,看來,網絡醫生果然“名”不虛傳。令人擔憂的是,這些網絡醫生良莠不齊,真假怎分?這些所謂的在線“專家”是否具有醫師資質?在線回答病人問題的“醫生”,如果回答出了問題誰來負責?網絡醫生靠譜嗎?
“網絡醫生”備受青睞?首先,一些人覺得上網方便,省時省力;二是,有人為難以啟齒的病,尋求良方,更多則是查找疑難雜癥“秘方”。其實,看病難、看病貴才是許多人選擇網上看病的根本原因。網絡醫生挺“火”的背后預示著強大的現實需求,潛藏著巨大的商業利益。
打開一些醫療機構網站,一些兜售藥品、醫療器械廣告,隨處可見,網頁上不時跳出“QQ醫生”在線咨詢,絕大部分QQ醫生不是“推銷”本院的品牌,一流專家、技術、環境,就是宣傳治療的神奇功效。其實,網絡醫生在線“熱情”為患者服務,醉翁之意不在“治”,目的是把沒有就診欲望的患者變成就診欲望強烈的患者,促使其來院根治!專家”在線解答儼然成了拉“客戶”、做“促銷”。
2009年7月1日,《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該《辦法》雖然對醫療保健信息的發布進行了規范,卻沒有對網上診療行為作出具體要求。而有些網站打起了“擦邊球”,以醫生建議的名義向患者推薦藥品。
俗話說,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不用出門擠車,不用排隊掛號,只需輕點鼠標,就能尋醫問藥,里面肯定有蹊蹺。網絡醫生,無利不起早。他們無非是誘導病人進他們醫院,去看病或者賣藥,網上免費咨詢的奧秘是利益在作祟,而一些小醫療機構也在利用網絡醫生拉病人。
實踐證明,看病最好是面對面,望觸叩聽(中醫指望聞問切)才是診病根本。簡單的查詢并不可靠,而且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疾病的表現千差萬別。網上看病不僅缺乏必要的檢查手段,而且網絡醫生是否具有醫師資格無從查證,一旦據此出了差錯,不僅后果難以想象,就連投訴索賠都是毫無門路。到頭來虛驚一場不說,還耽誤了病情,鬧得被“忽悠”了一回?床≈尾。亮裂劬,不能太指望網絡醫生。
毋庸置疑,網上尋醫絕對不能取代到醫院看病,直接接觸對于診斷來說是必須的手段,況且,目前網上醫療的現狀與廣大患者的需求相距甚遠。盡管由于互聯網的特殊性,監管比較困難,但這種資質無人管、處方隨便開、藥品瞎推薦的亂象,亟待加以規范和管理。讓網絡醫療真正發揮作用,當務之急是有關部門尚需早日出臺管理辦法。從源頭入手,從管理上下工夫,加強信息資源整合,嚴格上網審批與資質鑒定,對網上醫療行為進行全方位規范管理,盡可能使網絡健康知識宣傳規范化,避免群眾上當受騙。這樣民眾才會有一個安全、科學的網絡就醫環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