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麟也看到了刷榜的現象。
“在AppStore上的確有刷榜公司做些人為付費排名的勾當,在深圳和其他手機線下渠道發達的地區也有做刷機的服務。”但他認為,這些事情是短線的和沒有前途的。“我不認為目前最主流的App中有哪一家是靠刷榜起家的。”他說,其實一定量的廣告推廣是通行的方法,價格也相對比較透明。
除了崔麟,有不少投資人都對刷榜的行徑深惡痛絕。比如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計越就在微博上公開表達對刷榜的不滿,他說“最近看到一些移動互聯網應用就靠刷榜刷到APPStore的總榜前100位排名+微博大號轉發來忽悠投資人,并以顛覆式移動創新而自居。還真有VC靠榜單來決定投資的。靠刷榜長期鎖定總榜的排名也不貴,每天花個1萬-3萬就行。刷榜+微博營銷變成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盡管如此,仍有不少APP開發者刷榜。而在有的業內人看來,刷榜有時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故事,使得有些開發者不得不刷榜。
“比如說APPstore,中國的APPstore似乎變成一個被刷榜完全覆蓋的產品市場了,這是一個不正態的生物鏈。”戈壁創投董事總經理童瑋亮告訴南都記者說,這往往導致很多開發者,因為別人刷了榜而不得不去刷,只有刷了榜才能有接觸用戶的機會,如果不刷就完全沒有機會了。“解決之道,一個方面要看蘋果APPstore自己能不能從源頭去解決問題,另外一方面也要看到,刷榜很難靠開發者自制或者道德規范來徹底杜絕。”他還建議,相對而言安卓市場沒什么刷榜情況,它的空間大渠道也多,適合屌絲APP開發者嘗試。
手游分賬顯悲催
在所有類型APP里,游戲是唯一能看到清晰盈利模式的。對游戲里的屌絲APP,它的營銷似乎也相對清晰,比如與平臺聯合運營并分成就是最常用的方式。
有業內人士統計說,目前國內大大小小的手游聯合運營平臺不下300家,比如從騰訊、UC到360、91、當樂、木瓜移動等,既有入口型的平臺,也有手游的垂直平臺,它們都憑借自身影響力形成對手游用戶的入口把控。而這些平臺的興起過程只不過最近幾年時間。
“據我所知,游戲APP幾乎都會走平臺分成的模式。”陳紅洲說,當用戶為游戲APP付費時,平臺就能獲得分成,一旦有收入不錯的APP出現,平臺也往往會力推。最初分成可能是5:5,現在游戲開發者能拿到3成就不錯了。
《我叫MT Online》是一款屌絲游戲APP,開發商樂動卓越CEO邢山虎在郵件接受南都記者的采訪時,也看到了手游開發者“行業門檻太高了,機會成本越來越小,坑越來越深”的現狀。他介紹說,早期在美國,3萬元能拉20多萬的新進用戶,相當于一個新進用戶0.1美元。現在國內拉一個新進用戶,基本上不會低于12塊錢,高的時候三四十多元。“說實話,環境惡劣了很多。我們壓力都很大。這個行業再往下走,可能迅速向頁游靠攏。”
邢山虎以安卓為例說,安卓未來可能會遇到頁游遇到的問題,就是分賬比例的壓力,會導致很多開發者做不起。“這個是我比較大的擔憂。”他說,頁游好的產品,開發者和平臺也就三七分,不好的產品已經一九分了,而早期很一般的產品也能做到五五分賬。“我不希望手游最終走向和頁游一樣的悲劇。”
“頁游用五年時間走完了端游十年的路,手游可能兩年到三年就走完了頁游的路。頁游的平臺太多了,大概800家。很多公司都做平臺,大家如果這么去走的話,必然就會把營銷成本拉得非常高。”他建議說,手游大平臺應該給開發者足夠高的利潤。比如,大平臺為開發者能給出5或6的分成,4.5也行,小的平臺不能夠給更低。而某個時候,小平臺其實可以不用存在,因為它最后只會攪局,把成本拉得很高。大平臺把足夠利潤給開發者,開發者就不會與小平臺合作,這時小平臺沒有足夠的空間去搶廣告進而生存。這樣,手游或不會走向今天頁游的路。
事實上,除了與平臺聯合運營,手機游戲還有多種營銷方式。比如由于游戲APP的火熱,現在也有專門的第三方運營公司幫助開發者做推廣。
對此,崔麟說,“不建議把推廣APP的事情外包給第三方公司做。”他分析說,推廣本身可以有效地看到市場反饋,對產品的改進和用戶的需求的理解和滿足起到相當大的作用。推廣策略和信息的反饋,成本控制等一定要自己做。而諸如執行層面像廣告執行、投放等,可以交由第三方,但嚴格的KPI指標考核必須在合同里體現。
產品是神,口碑是神器
對屌絲APP來說,成本最小化的推廣莫過于口碑營銷。
“做預裝以及其他付費打通的渠道,成本都太高,小團隊推APP,借助口碑傳播更靠譜。”陳紅洲說,比如陌陌,一出來就被貼上某個標簽,病毒式營銷非常快。
投資人很重視口碑型的APP,但更在意的是產品本身。
“口碑直接反映了產品的質量以及團隊對市場的把握。”崔麟說,他有個有趣的發現,做得好的A pp,前100萬的用戶基本
上 靠的是低成本的口碑營銷,從1百萬到1000萬,自然流量和付費流量基本上一半對一半,1000萬以上基本上就是資本游戲了,絕大部分融到的資金都是做新 用戶推廣。不過到了那個量級,流失客戶的數量每個月都很大,自然增長的部分連抵消掉流失客戶都很難。“營銷是手段,用戶使用你的產品才是目的。我不太贊成 過分強調營銷和推廣。”
利用口碑效應的還有cam era360、墨跡天氣、唱吧等,前段時間這幾款A PP創始人走上了湖南衛視 一檔收視率頗高的欄目“天天向上”,節目一播出各家的用戶量暴增。投資過cam era360的童瑋亮透露說,這幾位上節目的創業者是湖南衛視主動邀請 的,自己沒有花一分錢,雖然從表面看是一次營銷,但根本在于產品本身好用、有用。
開發者其實也把目光聚焦在產品上。“我們幾乎沒做 過任何付費推廣,都靠口碑。”獲得了天使投資的天籟K歌聯合創始人王蔚說,雖然他知道業內開發者很多去刷榜或走其他付費渠道做廣告,但他認為,即便營銷能 獲得用戶,如果產品不好用,還是會被拋棄,自己團隊的中心是放在產品和用戶體驗上。“我們目前的用戶量不到千萬,基本是用戶口碑傳播獲得的。”他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