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自媒體們(這里的自媒體,指的是個人或極少的合作者(比如2人)運維的一個內容,以原創為主,有強烈的個人風格。類似門戶的頻道或一些公司化運作的賬號,實在不能算是自媒體。)主要使用的工具是博客。中國博客全盛之時有1億之多,帶動了所謂“自出版”的概念。
博客本身是一個內容集合,它主要和信息消費者發生接觸的渠道是:博客網站本身(可能流量很大一塊來自搜索引擎)、門戶博客頻道的推薦、以及RSS瀏覽器。但博客后來慢慢衰落了,特別是RSS瀏覽器,連Google Reader都關閉了,今天已經很少人在使用RSS這個工具。
微博出現后,自媒體出現內容碎片化的特征,因為微博只允許承載140個字。不過中國人很快想出了一個新的形式:長微博。但長微博有很嚴重的問題:它是一張圖片,很難通過搜索來發現,流量來源基本上靠微博場域中的流轉。隨著用戶越來越多,必然的,微博信息到達率就越來越低。如果不依靠大號的幫助(或者本身就是大號),很多內容將沉于地下。微博的巨量貼效應非常嚴重,大號把持著極大比例的流量,越來越多的內容創造者感到沮喪。
微信公眾賬號的出現,讓習慣長篇大論寫上1-2千字的內容創造者看到了興奮之點。公號早期的時候,還有人很天真地將公號到達率固化在9成這個數字上。與微博同樣,用戶越來越多以及微信新鮮感的過去,到達率開始下降。微信曾鳴在一次會議上稱某媒體的到達率有近30%,還是屬于很高的到達率。
如果一篇文章有3成的到達率,當然相比其它的渠道而言,還是不錯的。但問題在于,微信的產品結構在繼續將到達率壓低。馬上出臺的5.0版本,將折疊所謂的媒體號(微信稱為推送號)。折疊的結果將是:到達率繼續下滑。
自媒體們再一次感到了沮喪,看上去微信并不待見他們——事實上,微信也不太可能在推送號和服務號上再劃出一個分類:自媒體號,并不折疊它們。在微信眼里,自媒體和推送號沒有什么區別。于是,新聞客戶端開始搶奪微信貌似要放棄的市場。
幾乎所有的巨頭都在聯系內容創造者,騰訊最近開了一個媒體見面會,用開放平臺來吸引媒體(注意,是媒體,不是自媒體,而且暫時只提供三十個名額),騰訊也在聯系自媒體,聲稱可以同步微信公號后臺內容進入客戶端。裝機量最大的搜狐新聞客戶端到處在和自媒體人簽訂合作協議,而新浪,則很小心地推出了第一個個人藍V鬼腳七,享受和媒體后臺類似的待遇:私信推送。百度則在埋頭搞一個“微站”的項目,從手機上搜一下36氪就可以看到這個微站的樣子。
但這里的問題依然存在。其一,數字公司顯然更青睞媒體。這里有一些信息安全的考慮,正規媒體不太會發出有信息隱患的內容,但自媒體們有可能突破紅線,這會讓監管成本加大。新浪微博數千人的人力監管,顯然是很多其它公司不愿意去承擔的。其二,即便和自媒體合作,后者的信息傳播渠道問題,其實很難得以解決。
微信公眾賬號并不是以幫助信息制造見長(事實上,它的后臺非常爛,用過的人都知道),而是以幫助信息傳播見長:它有著一個極強的社交配備。微信有群的功能,還有朋友圈的功能,能夠幫助到信息再次傳播(雖然內容制造者不能像微博上那樣知道被怎么傳播了)。由于有了極強的社交配備,大部分人的微信一直在手機后臺運行著,每一次拿起微信和他人做點對點溝通,都有著接觸公號信息的可能。而這些特征,是今天的新聞客戶端們,無法做到的。
以裝機量號稱第一的搜狐客戶端來說,我個人在它上面的到達率看似不高——至少我的感覺是這樣的。訂戶數是一個數字,但除此之外,沒有其它數字可以證明它的到達率(訪問量是未知的,評論數幾乎就是個0,在我有6萬訂戶的情況下。微信在它的海外平臺上提供訪問數字)。
有媒體人在一個群里透露說,客戶端的活躍度非常低。這個信息來自于某運營商的調查(具體數字該媒體人再三在群中說不要透露,就不寫了)。這個原因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在一臺手機上,微信微博的打開率提高,客戶端的打開率就會下降。因為客戶端基本上沒有社交功能,而在今天,無社交,不閱讀。
有一些服務會幫助自媒體生成一個app,但在我看來,app的到達率可能會更低。正規專業媒體制作的app都已經面臨打開率低到不可想象的困境,更何況基本上沒有推廣能力的自媒體們。這是一種行為藝術,裝裝腔調是可以的。
目前,除微信外,唯一帶有社交因子的內容工具其實是微博。但一來微博用戶新鮮感已過,本身timeline的機制又使得信息到達率天然不高;二來橫在新浪微博面前最急迫的問題是商業化變現。自媒體連自己怎么賺錢都不知道,期望自己都麻煩不斷的新浪微博來幫助他們,有點緣木求魚。
自媒體們本身就有一個能否持續的信息生產問題,如今,信息傳播也成了一個問題。這兩者不解決,就不用談什么商業化問題了。而所謂一千死忠粉足以養活自己的論斷,呵呵,信息接觸用戶與死忠粉之間1000:1的比例不算離譜吧?這樣算,你得有100萬名信息接觸者。這個數字可不小。
真正意義上的自媒體很快迎來大批死亡的結果,一小部分所謂自媒體,本來就在依靠文字為生(比如媒體從業人員,或像我這種寫專欄的),這些人一向有輿論上的發聲之便以及文字直接變現的可能。另外一小部分則需要團隊的幫忙:比如羅振宇依靠申音的團隊。會有一批經紀公司的出現去幫助到少量的已經有一定影響力的自媒體人在不同的傳播渠道上折騰(不可能大量,因為經紀工作去做一個小影響力的和大影響力的,成本差不多,自然撿多的上)。
單個個體,死守一根傳播渠道的好日子,大致已經過去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