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打開“銅都貸”官網,筆者就大概看懂了他們在玩什么把戲。首頁顯示的6個項目,10天以內的超短標,占了4個。剛到人人聚財工作的時候,筆者的不少朋友,都希望能在人人聚財平臺上買到短標,越短越好。在他們看來,這種投資叫“立竿見影”,殊不知,像“銅都貸”這樣的超短標頻頻露面的平臺,離“提現困難”僅一步之遙。
前不久,世界上第一家P2P網貸平臺、Zopa(英國)對外宣布,將停止接收一年期貸款申請。對于投資人來說,這不是個好消息;但是對于借款人來說,一年期的貸款其實并不受歡迎。而在美國,Lending Club和Prosper上的貸款主流產品期限也是3—5年。
其實這個道理很好理解,比如我們分期買車買房,聰明的人一定選擇分期,而且期限越長越好。這里的聰明人,是指那種懂得怎么讓錢生錢的人。
有近兩年實戰經驗的人人聚財CEO許建文也說,對于成熟的、規矩的P2P網貸平臺來說,收益一定是往下走的,一定會在融資方、投資方、擔保方和平臺方四個方面尋求一個最佳結合點。對于投資方——理財用戶來說,投資12個月的項目收益,一定高于3個月、6個月的收益,投資24個月的項目收益,一定高于12個月的收益。
“銅都貸”在這時候發布這樣的公告,不知道能不能安撫那1.2億元余額所有者的投資人的心,筆者在此再次提醒大家:對于那些頻頻出現超短期融資項目的P2P網貸平臺,要特別謹慎,能不碰堅決不碰,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這不正常。
堅決不碰單個項目融資金額巨大的平臺
還以“銅都貸”為例,其首頁顯示的6個項目,4個金額50萬元,2個金額20萬元——這不是做“小貸”的節奏。其實,最近出現運營困難、提現困難、包括跑路赤裸裸地詐騙的平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單個項目融資金額巨大,“銅都貸”是這樣的,“天力貸”還是這樣的。殊不知,P2P網貸平臺的出發點或者說生命力、競爭力,是協助政府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是促進民間金融陽光化、是作為大型金融機構的有益補充——說簡單直白點兒,就是幫助那些或因企業流水不夠、或因單筆借款金額過少等等原因,在銀行融資比較困難的小微企業高效率、低成本地實現融資。
再看已經規范運營了快兩年時間的P2P網貸平臺“人人聚財”,其首頁顯示的8個項目中,僅有一個50萬元、9個月的“短期周轉”項目(據人人聚財網站描述,融資客戶1994年開始在深圳做皮毛貿易,主要生產和外銷化妝用的毛刷,月均銷售額980萬元左右,在深圳有3套房產),其余項目融資金額均在10萬以內(含1個10萬元、有抵押、有擔保項目)。因為項目總體金額增速,遠遠比不上平臺新增注冊用戶增速,人人聚財CEO許建文最近也急得焦頭爛額:投資人相信咱們,把錢放在人人聚財平臺上,買不到項目也不行啊;但是我們也要面對一個現實情況,合作機構推薦給我們的融資企業(法人),大多數是那些重新裝修下店鋪啊,需要個五萬八萬的、旺季進貨資金緊缺啊,需要個三萬兩萬的。為了加大和第三方(有金融牌照的小貸公司、擔保公司等)合作的力度和廣度,公司專門委任了一個對接副總裁和項目總監,全國各地考察優秀的、有實力的第三方合作機構。筆者曾向公司推薦過兩個項目,一個是用股票(流通股)做抵押的2000萬元的項目、一個是用銀行承兌匯票做抵押的300萬元的項目,都被CEO許建文婉拒,介紹去了其他金融機構。“不能為了做項目而做項目,不能為了做量而做量,要對平臺負責,要對投資人(理財用戶)的負責。”是許建文天天都要強調的。
“銅都貸”事發后,據第三方統計數據顯示,在其平臺待還排名中,注冊用戶名“xiaoxu”的待還金額為3800萬元,占待還總金額1.2億元的35.3%;注冊用戶名“小舒2”的待還金額為1400萬元,注冊用戶名“阿旺”的待還金額為1200萬元,注冊用戶名“阿龍”的待還金額為1000萬元。如出一轍,上月倒閉的“天力貸”待還金額排名中,奪得首位的是注冊用戶“liusq”,待還金額2000多萬元;注冊用戶“dyjun123”待還金額1563萬元。
其實大家可以想一想,什么樣的企業,需要融資如此巨大,而又不走、或者是走不了銀行渠道;更應該想一想,一個小小P2P網貸平臺,把“寶”都壓在一家企業、一個人身上,萬一出現預期或壞賬,平臺有兜底的實力嗎?平臺有兜底的意愿嗎?平臺投資者的資金安全還有保障嗎?
自營項目過多的平臺盡量回避
在剛剛落幕的“互聯網金融峰會”上,人人聚財CEO許建文做的《P2P網貸進入3.0時代》主題報告,受到政府官員、專家學者、業界精英、媒體記者們的認可。
對于國內而言,P2P網貸模式是舶來品,全球第一家網貸平臺Zopa于2005年在英國上線運營,這種純信用純線上交易的網絡信貸平臺也開始被國內創業者看中,陸續試水。
2007年,中國第一家純線上網貸平臺拍拍貸正式成立,許建文把它稱作P2P網貸“1.0模式”。然后,由于中國公民信用體系尚未規范,這類難見借貸雙方真實信息的借貸平臺實際上很難保護投資者的資金安全。“借貸交易不上征信報告、沒有相應的懲罰機制,傳統的P2P模式是很難復制國外的純數據處理而不借助線下業務。征信系統的不健全也注定了1.0模式平臺規模的局限性。”
為了保證貸款工作的安全,本土的網貸公司開始有意識地對傳統的線上信貸進行改進,即采用線上和線下并行運營的“O2O方式”來進行,也是后來的“2.0模式”。網貸平臺則同時承擔了信息中介和風險控制的角色,一旦出現壞賬,平臺需要墊付本金給出借人,將壞賬吸入。在業內人的眼中,風控與業務之間需要權衡博弈,只要能夠控制所借資金的收益覆蓋壞賬成本,即可分散風險。
不過伴隨業務量的增長,許建文越發覺得將風險吸納進入平臺的方法并不安全,平臺需要戰略轉型進入“3.0模式”的時代。“如果風險積聚,出了問題就會給平臺帶來災難,同時平臺規模擴張也會受到人力資源成本消耗的拖累,發展緩慢。”為了剝離風險、專注撮合交易,許建文將傳統業務部門從生態鏈條中切開,將審核借款以及相關風險轉移給更專業的擔保公司、小貸公司等機構身上。同時,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交由專業的風控機構分析,對還款能力把握清楚后,再由人人聚財平臺為借款人籌集資金。
筆者在此無意給人人聚財貼金,我拋出幾個問題,各位看官自個兒思考吧:1.現在很多P2P網貸平臺的創始團隊、核心創始人都是80后,單靠這樣的團隊,抗風險的能力如何?2.專業的事情本來就應該交給專業的人做,是概念中的“大數據”,還是在市場上摸爬滾打若干年的專業小貸公司、擔保公司更善于做風控?3.一家比如是北京的P2P網貸公司去某省某市甚至某縣開設一家分支機構(業內叫分行),和本來就在某省某市甚至某縣摸爬滾打若干年活下來了、而且活得很好的小貸公司、擔保公司,誰更了解當地的小貸市場?
在監管還沒有到位的時候,P2P網貸市場多種模式并存,互相取長補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P2P網貸行業發展的幸事。但是對于普通投資人來說,當你在選擇P2P網貸平臺理財的時候,請務必先全面深刻地思考筆者在上文中提出的三個問題。
本案涉及面太廣,擔心被拍死,請允許我不拿具體P2P網貸平臺舉例了。有興趣在P2P網貸平臺吃“螃蟹”的朋友,歡迎私信交流。
剛上線的平臺盡量回避
可能有看官要質疑:哪家P2P網貸平臺,不是從零開始?沒有新平臺,哪有老平臺?而且新平臺在上線之初,都會用高收益吸引用戶,大多數平臺都會推出投標獎勵、秒標等活動,為什么要回避?
如果你耐心讀到了這里,其實不用我贅述理由了,縱觀那些已經“結束”了的平臺(排名不分先后):銅都貸、天力貸、東方創投、鈺泰財富、宜商貸、家家貸、力合創投、萬利創投、浙商365、銀實貸、川信貸、盈通貸、福翔創投、華強財富、網贏天下、互幫貸、貝爾創投、天使計劃、給力貨神、螞蟻借貸、淘金貸、眾貸邦、安康卓越、優易網、眾貸網、城鄉貸……這些平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運營的時間基本都沒有超過半年,其中冠軍非“福翔創投”莫屬——僅三天。這些平臺中,有運營不善倒閉的;有出娘胎就是為了圈錢倒閉的;更有甚者就是來詐騙的——如果不讓時間去檢驗,天南海北的你,怎么可能知道運營這家P2P網貸平臺的是人還是一只狗?怎么可能知道運營這家P2P網貸平臺的是好人還是壞人、是能人還是庸人?怎么可能知道這家P2P網貸平臺的運營者,是抱著什么樣的心思在運營平臺?
如果你實在抵擋不住新平臺超高年化收益率、秒標、投標獎勵的誘惑,筆者還是要給你提個醒,在做任何投資之前,不能只考慮會賺多少錢,還要反復多問自己幾次,輸得起嗎?賠得起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