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環境較為嚴峻、市場低迷、企業經營成本上升……中國企業面臨的大環境雖相同,但卻呈現了不同的生存狀態。
部分創新能力弱的企業雖然熬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但對未來“失去希望”使得他們不僅擴大投資愿望驟減,甚至關停變賣,“溫水煮青蛙”式地消極怠工;對于部分有一定市場、但發展后勁不足的企業而言,“做不大、死不掉”的狀態讓他們在融資難、用工貴的狀態下,抱著“混混看”的狀態等待機遇;還有部分小微企業正處在技術創新的“平臺期”和“蓄能期”,“差一口氣”就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招工難 用工貴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農民工自身對“體面就業”的追求,上海部分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出現了季節性、結構性招工難。不少企業擔心,這種階段性用工短缺今后一段時期內將長期存在。
一家家電連鎖企業的副總裁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去年上海最低工資標準為1450元/月,今年還會繼續增加。公司在上海的用工成本占到運營成本的4%,比公司全國平均用工成本高出30%以上。雖然公司給員工的工資遠遠高出最低工資標準,但是標準一上調,員工仍然要求加薪。
“現在不少企業都采取底薪+提成或計件的方式發放薪酬,可以激勵員工多勞多得,但如果稅后收入不超過3000元/月,公司連最基層的銷售人員都留不住。”他說。
據康特科技總經理厲淳介紹,用工成本較高是企業普遍的感受。對于IT行業來說,員工每月稅后到手工資5000元并不高,但加上“四險一金”和個稅,公司實際支付用工成本超過9000元,約翻一倍。對于創業型企業來說,人力成本仍是較大一筆支出。另外,由于在上海生活成本較高,特別是年輕人買房壓力較大,有的每月房貸都要五六千元,公司薪酬沒有競爭力很難留住員工。
上海一家知名品牌服裝公司副總裁韓融說,由于公司近三年盈利銳減,工人工資基本沒有增加。“四險一金”和個稅占公司用工成本的46.6%,按平均每人月薪增加100元計算,公司有2000多名員工,每月人工成本就增加近30萬元。“公司每年的凈利潤只有七八百萬元,我們怎么敢漲工資?”。
上海市工商聯的一項調查顯示,春節后招工難已經是“老大難”,尤其是專業技術人員及一線操作工缺口最大,有的甚至影響了企業正常經營。從用工缺口行業看,電子、機械、物流、醫藥、輕工等行業招工較難。用工難伴生的是用工貴,人力成本占小微企業總成本比重較高,隨著最低工資額提升和社保支出增加,勞動力成本的持續增長。從問卷調查情況看,2012年的工資支出中上漲的企業占85.2%(其中認為明顯上漲的占36.1%,有所上漲的占49.1%),工資基本穩定的占13.4%,工資下降的僅占1.5%。
稅負重 融資難
加大財稅金融支持是中小微企業目前的普遍期待,包括期望直接受惠于結構性減稅政策,大幅提高所得稅起征點,加快營業稅擴圍步伐,要求長期堅持對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減低小微企業社會保險費率與取消不合理行政收費。
“2010年以前,公司凈利潤還有幾千萬元,但這兩年實體店盈利很差,只有三四百萬元,加上網上商城盈利三四百萬元,凈利潤只有過去的五分之一。”韓融說,即便如此,公司仍然每年納稅好幾千萬元,位列楊浦區納稅企業五十強。
長寧區政協工商聯界別的委員們春節前對區域內100家中小微企業進行問卷調查發現,85.6%的企業認為現行國家稅率高(其中認為很高的占22.6%,認為高的占63%)。同時,有67.5%的企業認為政府采取減免稅收的政策能推動企業發展。
“一些企業主反映,如果把各種隱性、顯性的稅加在一起,企業的平均稅負在40%以上。”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稱,小企業需要繳納包括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流轉稅附加、印花稅、契稅等二十多種稅項。
除了“稅負重”之外,“融資難”是中小微企業反映最多、最集中、呼聲最高、矛盾最突出的問題。據統計,目前上海中小企業90%以上融資依賴銀行貸款,而商業銀行向小企業貸款量不足其放貸總量的20%。尤其是小微企業,融資授信少、渠道少、成本高,銀行貸款難以得到,銀行外的融資機構貸款利率普遍高出銀行數倍,一般情況下,小微企業都難以承受。
付韜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如果沒有抵押物,小微企業很難從銀行貸款,而通過擔保公司融資,成本至少要增加一倍以上,“利率比銀行高,還要支付擔保費用,算下來融資成本在10%以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