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海市工商聯調查,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普遍在10%以上,民間小額貸款的綜合成本更高達22%。此外,小微企業短貸長投現象突出,這進一步加大了經營風險。
安徽一家煙機配件企業負責人介紹,融資成本不斷攀升是比人工成本更可怕的“枷鎖”。民間借貸從一分、攀升到2012年的三分、四分利,不少同行都不得以轉行,“哪個行業能有那么高的利潤?賺的錢都給小額貸款公司了”。
渣打銀行“中國中小企業信心指數”顯示,2012年第四季度,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略有上升,并且銀行受信貸額度限制以及風險控制要求的提高,對中小企業的放貸意愿有所回落,中小企業對銀行的融資滿意度經歷了前5個月的提高后有所下滑。其中,中小企業銀行貸款利率上浮較為明顯,認為有上浮的企業比例從去年第一季度的22.7%上升到第四季度的44.6%。
跨越式發展之難
與多數遭遇發展困境或碰到“天花板”的企業相比,還有部分小微企業正處在技術創新的“平臺期”和“蓄能期”,“差一口氣”就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上海瑪戈隆特骨瓷有限公司是一家傳統制造企業,主要生產高檔骨瓷餐具和禮品瓷器。與其他還在為經營困難唉聲嘆氣的同行相比,瑪戈隆特的日子要好過得多,去年銷售額超過7000萬元,毛利率達到60%至70%。
該公司董事長趙春陽說,國內企業出口到歐美的骨瓷餐具單價在1至2美元,而瑪戈隆特骨的產品可以賣到7美元,“因為我們有自己的品牌和一流的設計師,品質足以與歐美高檔產品媲美。”
但是受資金及渠道制約,瑪戈隆特公司也進入瓶頸期。趙春陽稱,公司成立13年,每年的盈利幾乎全部投入設計和研發創新,2008年甚至還在巴黎設立了設計工作室,趁國際金融危機蔓延之時“逢低”吸納了一批歐洲優秀設計師,公司設計的“青花宴·印象世博”花瓶曾被選定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國禮。“公司足夠強,但沒有更多的資金去做品牌推廣和渠道建設。”
上海澤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只有107名員工的小微企業,去年卻挫敗了IBM等7家外資企業和11家境內上市公司,成為陸家嘴國家級智慧社區解決方案提供商,目前僅世界500強客戶就有15家。但公司創始人張元剛說,因為受制于資金短缺,公司同樣遭遇瓶頸,很多項目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們去年花了一年時間,通過知識產權抵押從中國銀行只貸到100萬元,杯水車薪。”
上海市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傅新華稱,有的企業“差口氣就能飛天”,處在蓄能期,這個時候政府應當助力,但不要拔苗助長,汲取光伏產業的教訓。
上海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協調辦公室主任吳文稱,中小企業不一定非要做大才有競爭力,如上海瑞年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它是金山區一家生產“熱壓敏功能變色成色劑”的小企業,但全球只有這家公司生產這種產品,具有完全市場定價權。去年在原材料價格下降的背景下,瑞年所生產的產品居然漲價,凈利潤率達60%。
“歐洲一些中小企業企業,雖然規模不大,但在某一專業領域很強,所以活得很好,有的都有上百年歷史。反觀中國的眾多中小企業,很難做強,就是缺少這種專、精、特、新的D N A。”吳文說。
市場推動轉型升級
針對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困境,近年來不少專家學者也紛紛開出“藥方”,其中之一就是要求企業轉型升級,適應市場變化,“打鐵還得自身硬”。但在實際中,絕大多數中小微企業資金、人才、技術、設備等條件十分有限,具備創新能力的所占比重很小,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能進行新產品開發的企業數量更少。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調研中發現,更多的中小微企業在轉型升級面前是動力不足不想轉、方向不明不會轉、風險太大不敢轉、支撐不夠不能轉。
上海市長寧區政協對區內100家中小微企業的調查顯示,有70%的企業對轉型較為猶豫遲疑,認為轉型也將面臨市場、技術、資金、人才及產業政策等方面的風險。企業對市場預期普遍認為國內外經濟形勢并不明朗,走勢仍有待觀察,對后市抱樂觀或謹慎樂觀看法的企業約占31%,43%的企業表示對未來形勢難以判斷,26%的企業帶有一定的悲觀情緒———主要認為全球經濟仍未走出底部,國內經濟轉型,調控政策等都是不確定因素,因此企業自身重在防范風險。持樂觀態度的企業多已具備轉型發展的能力,具有新產品研發,核心技術和市場,國際市場變化使企業更具競爭優勢。
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張暉明認為,中小微企業這一群體本身就存在高淘汰率的特征,多數企業長不大、做不強是正常現象,因此不能苛求所有中小微企業都有創新轉型能力,期望通過政策的幫扶短期內就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在產業升級過程中,應該強調投資的市場化,讓市場約束企業的投資行為,通過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優化產業結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