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學院,Bandier音樂產業項目,與其他一些科系(體育管理、工業設計、時裝設計等)聯合開設與創業相關的課程。例如,“信息技術引論”要求學生創建一個假想的企業,并在他們的業務中使用IT工具。“在硅谷的春假”為學生提供了利用一個星期的春假參觀技術新創公司的機會。
•紐豪斯公共傳播學院的數字媒體創業中心內為學生開創新媒體企業提供了一個“家”。該中心每年一度主辦商業計劃競賽。
•城南創新中心利用一個廢棄的倉庫設立企業孵化器,為社區企業家提供的場地設備、培訓咨詢、和相關服務。
•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院舉辦"專業Startup周末",每次為學生們邀請一家業界合作伙伴。
•退伍軍人和軍人家屬辦公室協調八所大學為殘疾退伍軍人提供了一個創業訓練營。他們還提供專門針對傷殘退伍軍人的家屬的項目。
•城西小企業發展計劃為社區企業家提供很多方面的幫助,包括商業協會、小額融資、培訓班、咨詢服務,等等。
常見的項目元素
在各不相同的"生態系統"框架內,我們確實發現的常見元素和方法(好比是創業課程的氨基酸),以各種方式加權混合在一起,其中包括:
•由教師監督的在課堂上進行的正式課程,面向本科和研究生的水平;
•由教師監督"輔助課程"(即課外活動)項目,例如實習、 講座、和俱樂部,有的算學分有的不算;
•"浸入式"的(培訓)活動,例如商業孵化器和加速器,專門針對那些對建立的企業有特殊的興趣的、前景看好的學生;
•商業計劃競賽和收集"點子"的活動,旨在激發對創業精神的興趣和宣傳學校相關專業/項目;
•交誼和聯絡活動,用來聯系有志于創業的學生與導師、團隊成員、以及潛在的投資者;
•實習和其他體驗機會,用以彌合大學生活與走出校園開始職業生涯的反差;
•獎學金和其他鼓勵計劃,以吸引和發現創業人才。
不是每個學校都使用每個元素,也沒有兩所大學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使用一種元素--同時許多大學都創造了新方法、或根據所遇到的具體情況對已有的方法即興改良。
我們也在各校的實踐中發現一些相同的做法和挑戰。下面我們將分五個方面依次探討:
•定義創業教育的服務對象;
•平衡相互沖突的課程要求;
•創造和維持一個對創業有利的校園文化;
•大學課程與周邊社區的銜接;
•界定衡量成功的標準。
考夫曼基金會創始人,尤文·馬里恩·考夫曼(Ewing Marion Kauffman)出生于美國密蘇里州,1950 年他用5000 美元在家里的地下室一個人創辦了自己的藥品公司。到1989年他將公司賣給梅里爾·道制藥(Merrell Dow Pharmaceuticals)的時候,工司的年銷售額已經是9億3千萬美元,并且雇用 3400名員工。1966 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會成立,其宗旨是弘揚創業精神和促進青少年教育. 基金會現在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基金會之一,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致力于創業的基金會.
相關閱讀:
前瞻:應在大學中開展創業教育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