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兩次香港樓市危機
南都周刊:在1982-1985年房地產泡沫時期,香港地產業(yè)是怎樣的情況?
施永青:當時房價上升程度比1997年甚至現(xiàn)在還嚴重,這個嚴重并不是表現(xiàn)在房價上——當時香港普通高層住宅約1000-1200港元/尺,豪宅約2000港元/尺,而是當時住房月供占香港一般家庭收入的比重高達180%,就是說,香港人實際上是買不起房子的,都是在炒樓。造成月供如此高昂的原因主要是,香港當時的貸款利息高達22%,利息太高,造成買房人負擔過重,需求急劇減少,這是導致后來泡沫破裂的很大原因。
《南都周刊》:這個泡沫破裂后,地產業(yè)遭受了多大的重創(chuàng)?
施永青:(住宅)普遍跌了40%,寫字樓跌了50%。其實,1982年香港房地產崩盤還有一個政治原因,就是1982年撒切爾夫人訪華,討論香港回歸問題,當時香港各界擔心香港回歸后,資本主義制度會改變,土地、房產都會收歸國有,更擔心自己會被當成地主批斗,所以紛紛拋售不動產,很大程度上也成為香港房地產崩盤的另一原因。崩盤后,當時香港一些地產商借款過多,而房子又賣不出去,最后被迫倒閉,比較大的有嘉年集團、嘉寧集團等。還有銀行產生大量壞賬,像海外信托銀行最后被政府收回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