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周刊》:中原從中積累了哪些經驗?危機之后,又獲得了怎樣的發展?
施永青:在市道好的時候,你要保守一點,而如果經歷了市道低迷,你還能挺過去的話,你就可以進取一點。在危機之前我不敢擴張,所謂夏蟲不可以語冰,我們沒有經歷過冬天,不知危機為何物。但在危機之后,我自己的信心大了很多,我可以放膽去擴張了。從1984年起,中原開始增開分行、增聘員工。到1994年之后,我們開始快速擴張,分行數量從1994年的40家,擴張到1995年的100家,1996年的200家,到1997年最高峰時期,中原一共有了300家分行,幾乎每年都在成倍增加。也是在1996年,中原開始成為香港經紀行業的龍頭。說我們是龍頭,還有一個原因,當時香港中介行的操作模式是“代理為名,炒樓為實”,大家不是靠賺傭金來發展企業的,而是靠炒樓或是吃差價。這和客戶利益產生了嚴重對立,中原當時明確要求“不炒樓,只賺傭金”,這后來成了香港乃至內地中介代理及二手交易的主要操作模式。
香港中介的前五大代理機構美聯、中原、利嘉閣、香港置業以及鴻運地產,最后只剩下美聯和中原兩家。
《南都周刊》:回頭來看,一年分行增加1倍以上,你是不是也犯了和大家同樣盲目冒進的錯誤?
施永青:(笑)市場好的時候,大家都這樣。不過,有一點中原和其它企業尤其是內地企業完全不同的是,我們從來不貸款,我們都用自有資金再投資,采用自然增長的方法來獲得企業的逐步壯大,因此,即便是調整,我們也會很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