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周刊》:中原集團當時是如何度過危機的?
施永青:我們當時還很小,只有兩家分行,一家還是總行,加起來不到20人。危機之前,我們什么都做,全港通吃。危機來的時候,我想與其全港通吃,不如集中精力做一個區域。于是,砍掉分行,集中全公司的人投向大嶼山愉景灣區域,這個區域由于是郊區,大中介只派1-2個人,我們是10多人,這樣我們就成了愉景灣最大的中介行。后來我把這個總結成“戰略上以1對10,戰術上以10對1”,就是在公司規模上大公司是100多人,我只有10多人,處于弱勢,但是在大嶼山,我是10多人,他們只有1-2人,我就成了強勢。我們就通過這種螞蟻啃骨頭的方法,一個區域一個區域地發展,到1983年下半年,公司便扭虧為盈了。
《南都周刊》:這次危機給了香港地產業哪些教訓或經驗?
施永青:其實,每次房地產泡沫的表現都差不多,當時香港也已經出現了“面粉貴過面包”的現象,地價也是1000多港元/尺,都趕上房價了。而且,像信和、嘉寧這些地產商,也都很瘋狂,樓價越升,他們越去搶地。等市場一調整,企業出現危機就是很正常的了。到了后來幾次泡沫,包括這一次內地的泡沫,也不過都是在重復“面粉貴過面包”的故事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