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周刊》:在調整時期,他們又都是怎么做的?
施永青:都是在第一時間便宜賣樓,長實、新鴻基、恒基、信和這些公司都是“劈價”,你低我比你更低,每一次開盤都創新低,一些大開發商,像恒基加快建設,長實更是宣傳價格比“公屋”還低。以前香港市民在樓市好的時候買房都選在有新盤賣的地方買,新盤一開就把舊房的價格拉上去了,內地的一些主要城市,像深圳在2006-2007年上半年也是這樣。而在1997年的時候你這么干,你就死了,因為新房比你的二手房還要便宜(笑),現在像深圳這些城市也開始出現這樣的情況了(新盤價比二手房還低)。
《南都周刊》:第二次泡沫讓大家對香港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一是香港“人人都是負資產”,二是香港中介行業大洗牌。
施永青:是的,這次泡沫中,香港中介的調整要比開發商大得多。當時,像長實、新地等大企業也都受到了明顯沖擊,但因為企業實力雄厚,都沒有出現太大問題。但是香港中介的前五大代理機構(美聯、中原、利嘉閣、香港置業以及鴻運地產),最后只剩下了美聯和我們兩家(利嘉閣為中原收購,香港置業轉賣長實后為美聯收購,鴻運地產于2003年香港樓市最低谷時期倒閉),按港人的說法,我們上了“頭馬車”(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