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查爾斯•沃斯——第一位時尚教父
查爾斯•沃斯被尊稱為現代高級定制女裝之父。19世紀中期,女人們都穿體積膨大的裙裝,裙子下面是層層疊疊的襯裙,也叫襯裙架。后來沃斯發明了裙撐。
沃斯之所以被稱為現代高級定制之父是因為他不像同行那樣,只制作被要求定做的衣服。他每季都要設計出一季時裝供顧客挑選。他是第一批舉辦時裝秀展示新裝的設計師之一,還是第一個把簽名標簽縫在衣服上的設計師。
他決定了什么是時尚潮流,之后才有人群起效仿。“女人們為了被他裝扮,愿意放下任何身段。”當時的歷史學家希波利提•泰恩評價。
8. 奧斯卡頒獎典禮——奢侈品牌最重要的宣傳機會
奧斯卡頒獎典禮是最盛大的名流盛會,也是奢侈品牌最重要的宣傳機會。哈利•溫斯頓(Harry Winston)珠寶公司的卡洛爾•布羅迪告訴記者,如果一個名人在奧斯卡頒獎禮的紅地毯上被拍到Cye穿戴著你家的產品,那么“每個月的銷售額都會沖高一次”,而且會持續好幾年。“哈利•溫斯頓在美國的廣告預算一年只有區區的一百多萬美元,”他說,“但如果你問美國人說誰是哈利•溫斯頓,他們十有八九會說:‘哦,就是那個贊助明星行頭的珠寶商!’。打扮明星是吸引注意力最有效的方式。”
烏瑪•瑟曼讓普拉達(Prada)成名,查理茲•塞隆幫王薇薇(Vera Wang)打響了知名度,哈莉•貝瑞造就了艾利•薩巴(Elie Saab)。
有時明星經紀公司甚至會和品牌簽訂協議,品牌則表明自己的要求:照片中胸針一定要在腰部以上;耳環要讓人清楚看見,所以頭發要束起來;明星必須在全國性的電視頻道上說這個品牌的名字2-4次;如果明星被問到服飾,一定要清楚肯定地說出品牌名稱。
9. 香水其實沒有所謂的前香、中香和后香
如果是香奈兒、巴杜以及愛馬仕以外的品牌想推出一款新香水,首先要匯總出一個概要,用來說明它希望設計出什么樣的香水,再邀各個香料香精公司競標。
相比香水的黃金時代,實乃今非昔比,不再是香水師和設計師一邊共進午餐一邊暢想新香水;今天的“概要”包括銷售主管根據投票、數據調查和銷售指數寫出來的內容,通常只是想當然的觀點和市場狀況。
以迪奧在1990年代末推出的“真我”香水為例,它在給奎斯特公司的概要中寫道:這款香水應該“像高跟鞋一樣性感,像托德斯(Tod’s)鞋一樣舒適。”其實名牌香水的概要全都千篇一律,如出一轍。“基本上,它就是‘我們希望呈現給女人的東西’。”一個香水主管對《紐約客》說。假如是一個法國奢侈品牌,概要會說‘還有,它應該是一件偉大而不妥協的藝術品’,如果是美國香水的概要,又會說‘還有,它應該像兩年前在歐洲頭兩個月就賣了400萬美元的阿瑪尼,但也要像在中國熱賣的紀梵希’。”
如果香料香精公司有興趣,它們會接下這個單子,讓它的香水師投入工作。平均每一家大公司都在同時做10—15個項目。三周后,香水實驗室給名牌的香水主管們交出“測試樣本”。假如主管們選中了其中一個樣本,一開始會先定2—3噸香水,如果賣得好會再加單。
10. 中國市場——奢侈品業的新挑戰
像日本一樣,中國人喜愛旅行和購物。2006年,中國內地占到奢侈品市場的2%,但在全球銷售中,中國人的購買量占了11%。數字很可能在十年中翻番,根據美林證劵的報告說。“目前有2500萬中國人旅行,2020年將達到1億人。”2004年巴黎的美林公司分析員說,“他們平均每人每次旅行用于奢侈品上的花費在1000美元左右。他們可能在用餐和住宿上節省,但不會在奢侈品上吝嗇。”
2004年,路易威登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卡塞勒說:“中國內地人是最熱衷于在旅行中購物的。每當我們在中國內地銷售100件商品,我們銷售給出境的中國人的就是150件。”
(本文由FT中文網實習生王楊卡佳摘編自《奢侈的!》一書。《奢侈的!》,黛娜•托馬斯 著,李孟蘇、崔薇 譯 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