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著力構建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城市創新體系
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知識創新為基礎、技術創新為重點、制度創新為保障、科技中介服務為紐帶的城市創新體系,知識競爭力位居全國前列,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發揮上海應有的作用。
(一)聚焦自主創新關鍵領域
著眼國家戰略,立足上海優勢,圍繞構建健康上海、生態上海、精品上海、數字上海等戰略需求,實現有限領域重大科技創新的突破。
努力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緊密結合國家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加強“部市合作”和“院地合作”,在生物與醫學、物理與信息、材料與化學、海洋與環境、航空航天等領域,攀登科技制高點。建設和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強國家級、市級重點實驗室建設,力爭到2010年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總量達到50個,市級重點實驗室達到90個。
加快提高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著眼于攻克制約產業發展的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在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現代裝備、交通運輸、新能源等領域啟動一批重大專項。堅持開放式創新,把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更好地結合起來。組織開展集成電路設計與制造、電子標簽、平板顯示、創新藥物、半導體照明、氫能和太陽能光伏關鍵技術、民用航空航天等戰略產品的研發,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速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見圖6-1)。

圖6-1 自主創新關鍵領域示意圖
優化創新基地布局。深化“聚焦張江”戰略,推動紫竹科學園區、楊浦知識創新區和松江大學園區建設,實現園區、校區和社區聯動發展。建設一批綜合性、示范性的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推進科技世博園、智能新港城、崇明生態島建設。探索新的研發機制,整合科技資源,建設生命健康等創新基地。
(二)構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按照市抓實力、區抓活力、企業抓動力的要求,形成全市創新創業的強大合力機制。落實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采購政策,激發各類主體的創新活力,到2010年企業研發投入占全市研發投入比例達到65%以上。完善國有企業考核機制,考核重心從資產保值增值向自主創新能力和資產長期收益能力轉變,重點產業集團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要逐步達到5%以上。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地方科技攻關項目申報和實施。加強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扶持。鼓勵外資研發機構技術創新成果實施本地化和產業化。
推進產學研戰略聯盟建設。鼓勵以重大項目為紐帶,建立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盟。完善科教興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運作機制,建立市場化的篩選、投入、評估和退出機制。以企業為主體,組織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攻關。進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加快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加強高校重點學科建設,逐步建立開放式學科發展體系。
(三)營造良好創新環境
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實施以專利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戰略,引導企業建立和完善專利、商標、技術秘密等管理制度。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快發展知識產權交易、專利代理等中介服務機構,加強高校、科研院所知識產權工作。
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發揮好政府各類科技攻關專項資金的引導作用,重點向關鍵領域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傾斜。完善創新載體公開招標制度。繼續做好研發(見圖6-2)、人才、知識產權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發展多種形式技術中介服務模式,形成社會化科技中介服務網絡。加快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發展,促進科技成果流動擴散和轉化。

圖6-2 研發公共服務平臺
切實加強科普工作。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網絡和功能,到2010年全市專業科普場館達到40個,科普教育基地達到200個(見圖6-3)。

圖6-3 主要專業科普場館布局
(四)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
加強人才培養、開發和使用。著力優化人才結構,加快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建設,加強對領軍人才的教育、培養和使用,加快培養一批具有戰略開拓能力的優秀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大力推進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實施各類人才培訓工程,造就一支規模大、素質高的勞動者和專門人才隊伍。到2010年每萬人中研發人員達到45人,全市高層次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總量達到25萬人左右,常駐上海的境外專家達到15萬人,各類歸國留學人員達到8萬人。
完善激勵人才發展的制度。健全人才選拔、評價、考核和獎懲制度,形成以業績和能力為導向的社會化人才評價標準。完善人才服務體系,規范人才市場管理,建立開放靈活的人才流動機制,營造人盡其才、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
第七章 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
專欄7-1 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

強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意識,按照建設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城市的要求,堅持節約與開發并舉、節約優先,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加強政策引導和法制建設,明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
物排放,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圍繞重治本、重機制、重實效,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滾動實施環保三年行動計劃。
(一)加強節地節能節水節材
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加強土地資源需求調控和管理,實施和完善批項目、核土地制度,嚴格限制不符合產業導向的項目用地,穩步推進農民宅基地置換。合理規劃重大基礎設施,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以軌道交通站點和公共交通換乘樞紐為重點,加快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和合理利用。推進節能降耗。采取強有力措施,嚴格限制耗能高、效益低、污染重的項目發展,分階段強制淘汰明顯高于同行業能耗標準的企業和產品,強制進行用能設備節能改造;新建建筑要嚴格實施國家規定的節能50%的設計標準,推進公共建筑節能改造;鼓勵大型公共建筑使用分布式供能系統和太陽能利用設施;推進交通節能。加強節水管理。對高耗水行業實行計劃用水管理,推廣節水型設備和器具,進一步降低公共供水管網漏失率,推進中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到2010年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較“十五”期末下降16%。推進節約原材料。加強重點行業的原材料消耗管理,逐年提高新建住宅全裝修的比例,推進包裝減量化,逐步減少或取消一次性用品。
(二)推進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
市級以上工業區和六大產業基地內企業基本實現清潔生產,化工、冶金、紡織、醫藥等重點行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試點。全面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重點推進汽車、家電、輪胎等大件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進一步提高高鈣粉煤灰、電廠脫硫灰渣和廢棄混凝土的綜合利用能力。發展循環型生態農業,減少化肥、農藥、地膜的使用,推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擴大商品有機肥使用面積。
(三)形成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的機制和技術支撐
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制定、修訂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加快建立反映供求和稀缺程度的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推廣應用節約資源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制定資源消耗評價標準,建立建設項目的土地占用、能耗、水耗、污染排放綜合評價制度。制定和落實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的財稅政策。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試點,創建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循環經濟園區和企業。各類教材要增加資源節約的教育內容,繼續組織好各類宣傳活動,倡導理性消費,形成節約資源的良好社會氛圍。
(四)加大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力度
著力提高水環境質量。加快完善中心城區污水收集管網,升級改造竹園、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基本完成污水西干線改造工程,建成污水三期工程和竹園第二污水處理廠,初步建立污水處理設施與收集管網相配套的郊區污水處理體系。以截污治污為重點加快推進河道整治工作,完成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三期工程,鞏固和提高中心城河道整治的成果,加快推進郊區河道治理,進一步改善郊區河道水質。
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按照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十五”期末減少35%的目標,以燃煤電廠煙氣脫硫為重點,有效控制煤煙型污染。建設基本無燃煤區和煙塵控制區。強化對各類揚塵污染源的規范化管理。實施更嚴格的機動車排放管理。
完善固體廢棄物收運處置系統。建設閔行垃圾焚燒廠、市區生活垃圾集裝化水運系統,建成崇明、寶山、青浦等一批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開展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環境整治及資源化利用工作。(見圖7-1)。

圖7-1 環境保護和治理主要目標
全面加強市容環境綜合建設和管理。強化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創建市容環境示范區域、規范區域和達標區域,加強市容環境管理難點和頑癥治理,繼續推進中心城架空線入地工程,確保以良好的市容環境迎接世博會的召開。
繼續推進吳涇等工業區環境整治。加快建設和完善工業區污染治理設施,在有條件的工業區實行集中供熱。開展環保重點監管企業達標治理,實現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
完善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體制機制。加強環保執法和監管,完善環境質量監測體系,加強環境質量監測系統和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網絡。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五)加強生態建設和自然保護
完善城鄉一體的綠化系統。加快生態綠化建設,推進綠化布局的系統性、均衡性,建設世博園區配套綠化項目,中心城以完善延安路、黃浦江、蘇州河“一縱兩橫”生態走廊建設為重點,繼續推進公共綠地建設,推進郊區試點城鎮綠化建設,重點建設辰山國家植物園、東灘國家濕地公園、海灣國家森林公園等,有序推進水源涵養林、沿海防護林等林業建設。到2010年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3平方米。
加強自然生態和海洋生態保護。以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九段沙濕地自然保護區為重點,繼續強化生態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金山三島、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和水源地等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加強郊區自然村風貌保護。加強外來物種的安全管理,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監測管理,發展海洋經濟。
|